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1篇 |
免费 | 17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教育与普及 | 3篇 |
综合类 | 32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流域地貌差异演化的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西藏米林派为分界点, 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显示了截然不同的河流特性, 下游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作为世界第一大峡谷, 围绕南迦巴瓦峰形成了马蹄形大拐弯, 与中游的宽谷河道显著不同. 分析了雅鲁藏布大峡谷上游米林河段和大峡谷下游地东河段的河床砂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数据结果. 分析显示, 米林河段AFT年龄集中在10.7和26.8 Ma, 地东河段AFT显示年龄集中在2.5, 7.1和12.6 Ma. 由于河床砂岩屑是上游方向裂点向下到岩屑沉积点之间流域地质体经剥蚀和水流分选平均后的产物, 据此可以推定, 米林上游到加查河段流域的地质体和大峡谷下游地东以上到直白河段流域的地质体经历了不同的冷却历史. 从统计的结果上看, 米林以上到加查的中游河段地质体经历了两个不同阶段的冷却, 分别为10.7和26.8 Ma前后, 雅鲁藏布大峡谷所在流域地质体的冷却主要发生于2.5 Ma前后, 这一结果证实, 以南迦巴瓦峰为核心的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在2.5 Ma以来经历了快速和独特的构造地貌演化过程. 雅鲁藏布大峡谷与雅鲁藏布江中游河段的流域属于相同的大地构造单元, 即冈底斯岩带、雅鲁藏布缝合带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带. 但是, 二者热史演化的迥然差异显示, 雅鲁藏布大峡谷河段流域地质体在2.5 Ma以来的冷却过程似乎不是区域构造作用的结果, 显示其可能与气候因素引起的强烈剥蚀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2.
徐文杰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3(1):17-20
用液体冷闪烁法测定^14C年供工作的前期样品制作技术的实验探讨,对提高^14C制样技术的操作技能和用液体闪烁法测定^14C年代的精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14C样品制作三个步骤的分析,找出了影响^14C样品碳转化率的因素;适当调整以往^14C制样的技术指标,可将样品碳转化率从80%左右提高到855以上,并稳定在85%-90%之间;同时,顺利地完成了^14C国际比样品的制作1。 相似文献
63.
川西坳陷断裂活动期次、热流体性质和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川西坳陷中生代陆相地层中的众多油气藏成因,与该坳陷由持续构造沉降折向脉动性隆升的重大构造逆转事件,以及隆升过程中多期次断裂活动和流体运动密切相关。通过对充填不同期次构造裂缝和溶蚀孔洞的次生石英和方解石标型特征、ESR年龄测定、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和密度、沥青包裹体反射率,以及氧碳同位素分析的综合研究,结合众多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该坳陷自早白垩世至中新世的断裂活动可划分为燕山晚期早幕(I期,125~110Ma)和晚幕(Ⅱ期,94~82Ma)、喜马拉雅早幕(Ⅲ期,63~53.7Ma)、喜马拉雅中期早幕(Ⅳ期,45~21.6Ma)和晚幕(V期,14.9Ma)五个主要期次;在渐趋开放的体系中,沿各期次构造裂缝运移的热流体以继承性发展演化的载烃油田水为主,但在Ⅱ期和Ⅳ期晚时混入有深部高盐度地层水;构造裂缝为油气运移、聚集和成藏作用提供了重要通道条件;相关的成藏过程为I期石油窗阶段,Ⅱ期原始油气藏阶段,Ⅲ期原生油气藏破坏和早期次生油气藏阶段,Ⅳ期次生油气藏主要成藏阶段,V期“浅层远源次生”天然气藏阶段,Ⅳ期和V期为最重要的2个关键成藏期。 相似文献
64.
攀西地区早白垩世以来地壳抬升运动的裂变径迹年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扬于板块西缘攀枝花一西昌地区麻粒岩中锆石和磷灰石的裂变径迹(FT)年龄测定,首次研究和报道了该区中一新生代地壳的低温热历史和抬升运动过程,分析显示,锆石FT年龄为143.8—68.4Ma;磷灰石FT年龄为24.1—12.8Ma.磷灰石FT平均长度的变化范围在10.54—13.20μm.研究表明,攀西地区从早白垩世到白垩纪末期地壳抬升是十分缓慢的,抬升速率仅为46—51m/Ma;但从第三纪开始地壳抬升运动明显加快,抬升速率达208-391m/Ma.这可能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效应. 相似文献
65.
本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全新世风成沉积剖面的年代数据应用概率密度方法结合年代数据分布情况重建了该区全新世风沙活动历史.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部早全新世风沙活动强烈,但也存在不同尺度的空间差异,表现在共和盆地、柴达木盆地及青海湖盆地风成砂都广泛发育,但青海湖盆地同期还有古土壤发育,冬给措纳湖流域在这一时期也有少量的风成砂层出现;中全新世古土壤广泛发育,风沙活动较弱,整个东北部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晚全新世以来,柴达木盆地和冬给措纳湖流域风成砂发育较好,而共和盆地古土壤广泛发育,同时青海湖盆地风成砂和古土壤均有出现,说明风沙活动强度的区域差异较大,这可能是由于局部地区受到了人为活动强烈干扰的影响.风沙活动强度与区域有效湿度密切相关,区域有效湿度较高时,风沙活动较弱;反之,风沙活动较强.另外,大面积湖泊的存在使得青海湖盆地和冬给措纳湖流域全新世风沙活动的特点与柴达木盆地和共和盆地不尽相同,湖泊水位与湖泊增湿降温效应的相互关系以及物源供给特点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年代数据的概率密度方法相对于频率统计直方图具有一定的优势,充分利用了单个年代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特点,能够反映年代数据的范围和精度. 相似文献
66.
:固体地球化学中常用的Pb Pb和Rb Sr同位素方法被用于测定石油生成、运移的年龄。对准噶尔盆地乌尔禾沥青脉、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固体沥青的Pb Pb和Rb Sr同位素年龄测定表明 ,油气生成、运移均与重大地质事件有关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测定石油生成、运移的年龄 ,从而解决了石油生成机制、运移动力等研究难题。说明用固体金属同位素定年方法可以解决石油地质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67.
白国平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4)
利用伊利石K Ar测年确定油气成藏期 ,能够得出其绝对年龄 ,因而备受人们重视。可是在解释K Ar测年资料时 ,存在一些问题和假设。如果解释者对这些问题和假设没有足够的认识 ,其解释结果就会有误。文中以几个具体实例讨论了利用伊利石K Ar测年确定成藏期时对油气的充注时间和特征进行正确解释的方法 相似文献
68.
第四纪沉积物常用测年方法及其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生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4(4):383-388
由于沉积环境与成因的不同,第四纪地层的岩性、成分、结构和厚度在短尺度空间范围内可能发生明显的变化,地表松散沉积物在自然营力的作用下容易受到剥蚀、搬运和再沉积;在气候变化、生物活动、特别是水的作用下,其化学成分和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因此,第四纪地层不仅在空间上复杂多变,而且其组成、岩性等也随时间变化。本文讨论了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测年问题,对各种测年方法适用的测定对象与测年范围作了分析和对比,力求获得最接近于地层沉积年龄或地质事件发生年龄的数据。 相似文献
69.
祁连山东段冷龙岭南麓白水河冰碛物ESR测年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白水河是祁连山东段冷龙岭南麓大通河的一条支流,在其谷口保存有形态较完整的冰川终碛,终碛剖面中有将该终碛垄分成两次冰川作用的一推积垄,此次用ESR测年技术对采自该剖面中的冰碛物进行了测年研究,推积垄前部上样品测得的ESR年龄为73.0ka,55.8ka;推积垄后部靠近推积垄的一个样品,测得ESR年龄为36.7ka,所测得的ESR年龄与终碛垄沉积的新老关系相一致,经过ESR测年结果的误差与其可靠性讨论并结合终碛垄沉积关系和推积垄前后的^14C年龄得出;推积垄前部的冰碛物为末次冰期早期沉积的,与深海氧同位素的4阶段相对应;推积垄后部的冰碛物为末次冰期晚期所沉积的,可与深海氧同位素的2阶段相对应,此结论也进一步验证以往学者所得出的结论,说明冰碛物可以用ESR技术进行测年。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