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系统科学   16篇
丛书文集   35篇
教育与普及   18篇
理论与方法论   33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131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70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221.
建立有效的高校"体教结合"运行机制一直是我国理论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文中通过对高校"体教结合"30年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发展轨迹、内容文献进行梳理评析,总结了在内涵、模式、问题、对策等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存在的研究不足,提出了深化高校"体教结合"亟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22.
批判性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诉求。人的实践活动是辩证的,而以辩证法为精神实质的马克思哲学必然具有批判性的品质,这就是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的意义之所在。马克思哲学在现时代仍然具有强烈的回应时代的能力。马克思哲学对“现代性”进行批判的目的决不在于挽救“现代性”,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历史地扬弃和超越“现代性”。  相似文献   
223.
图书馆精神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蓉 《科技信息》2010,(29):195-195,221
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图书馆的灵魂和精髓,本文回顾了图书馆精神的发展历程,探讨了现代图书馆精神所应具有的主要内涵。  相似文献   
224.
马克思的法哲学本质上是法的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法哲学思想是在对近代自然法学派和德国哲理法学派继承与超越的基础上形成的,其间经历了从理性主义法哲学思想到历史唯物主义法哲学思想的演进历程。它的产生及其演变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是马克思不断地颠覆和瓦解法的形而上学基础的过程。  相似文献   
225.
鲁迅留学日本时期,即明治三十五年至四十二年,在日本文艺界,正是自然主义文学占据主流地位、覆盖整个文坛的时期。鲁迅也恰恰是在这一时期弃医从文,放弃自己所学的医学专业,转向他当时认为比医学更能改变人的内心世界的文学。因此我们有必要剖析自然主义对鲁迅产生的影响,本文着重在鲁迅作品中寻找自然主义的痕迹。  相似文献   
226.
网络时代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淡化与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亚君 《南昌高专学报》2010,25(4):149-150,160
网络时代图书馆普遍存在着重技术轻服务的现象。人文精神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平衡发展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才能使图书馆生机盎然。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重塑图书馆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27.
新时期高校学风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学习目的功利化、学习行为不稳定、学习态度不端正等。学风中存在的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既有社会影响、学校因素,还有学生原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导高校学风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引导广大学生朋友接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学风建设强基固本的办法。  相似文献   
228.
董杰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1):23-26,44,126
清初中算家秉持正确的标准评判中西算法之优劣,悉心洞察前人成果之利弊,从而在三角学研究上取得丰富的成果,弥补、纠正了传入三角学知识的种种疏漏和讹误,促使三角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完善的数学分支,有力驳斥了当时拘守成法、空论疏学等不正学风。他们的科学研究工作彰显出"求是"、"求真"、"甘为津梁"、"嘉惠后学"的学术精神,对清初科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犹可借鉴。  相似文献   
229.
20世纪80、90年代台湾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塑造的众多“疯女人”形象,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受害女性的典型代表。通过展示这些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作品深刻地揭露了男权社会的残酷压迫,以及传统文化观念对女性的戕害,从而唤醒女性的强烈反抗意识,使其自觉勇敢地追求自身的主体地位,明确女性的解放不该只依靠个人的力量,而是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战斗力,共同摆脱来自历史、文化等各方面因袭的束缚,争取合理的地位。  相似文献   
230.
鲁迅选择文学,不单纯是顺应时代要求对社会使命的承担,更来自于他的内在生命自觉,是他听从内心召唤、回归自我的必然结果.从翻译到创作,从小说到杂文,30多年如一日始终守持“为人生”的文学主张.鲁迅的确十分重视和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但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实践中都突破了附属于政治社会需要的“实用”层面,而是特别关注人的生命状态,探究灵魂的奥秘,传达自我生命体验,因而具有相当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