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教育与普及   8篇
综合类   33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法律的调整范围即法律的调整对象,是指一部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也是划分法律部门的主要标准。本文就刑法的调整范围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92.
论醉驾入刑     
主要论述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应否构成犯罪以及危险驾驶罪的构成要件和刑事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93.
新《刑事诉讼法》将人权保障规定在第2条,并对证据制度、辩护制度等具体法条作出修改和完善,在实践中积极贯彻和落实。近日,广东徐辉冤案的平反更是人权保障理念在刑事诉讼领域的深刻反映。文章以此案为视角,在分析人权保障基本理念基础上,探讨人权保障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发展与困境,并反思人权保障的路径。  相似文献   
94.
张璟芳 《科学之友》2009,(3):109-110
文章就公安民警主要实施的两个行为——抓捕偷牛贼和踩坏萝卜地进行性质定性。公安民警抓捕偷牛贼的行为是严格依照刑事诉讼法授权实施的刑事侦查行为,这一定性不容质疑。问题在于,公安民警在抓捕偷牛贼过程中将”倔萝卜”地里的萝卜踩坏的行为则有待逐步分析。  相似文献   
95.
侥幸心理是推动职务犯罪形成的关键心理,其生成的原因既有职务犯罪人意志不够坚定的因素,也有职务犯罪本身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侥幸心理的危害是深远的,应当通过缩减职务犯罪"黑数"、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教育、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等方式来对职务犯罪侥幸心理进行阻遏。  相似文献   
96.
我国刑法第13条关于犯罪概念的界定,采用了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规范标准,其中,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实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形式特征。在我国刑法推崇罪刑法定原则精神的前提下,以社会危害性作为犯罪的实质特征是不妥的,而应以刑事违法性作为犯罪的实质特征,并从“事实犯罪”、“法定犯罪”两种角度考察、界定犯罪的概念。  相似文献   
97.
在我国,随着新刑诉法的实施,在刑事审判环节,辩护人只能在法院看到主要证据复印件,而看不到全部证据材料.同时,辩方也不负有在庭前向控方开示其掌握的证据的义务,因此,造成证据相对封闭.并且有时控辩方都随时要面对对方的"突然袭击",庭审质证流于形式.随着刑事制度的不断改革、发展与完善,为维护司法公正、公平和提高庭审效率,我国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亟待建立.结合<意见稿>[1]对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和刑事证据开示的范围、程序、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8.
真实发现是刑事诉讼的重要功能和价值。无论是当事人主义诉讼,还是职权主义诉讼都具有发现真实的功能和价值。本文从比较法的角度探讨了刑事诉讼中发现真实的司法方法、规则和程度等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并提出:我国应当修改相关刑事程序规则,以实现程序正义和实体真实的平衡统一。  相似文献   
99.
我国现存的侦查终结撤案制度的适用范围过于单一,基于保障人权和提高诉讼效率的考虑,应将其适用范围扩展至“疑罪”案件和部分轻微犯罪案件。同时,为了规范侦查机关撤案权的有效运作,应当对其施以必要的监督和制约。  相似文献   
100.
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可将拾得赃物拒不返还的行为排除在犯罪之外。通过分析赃物与拾得物的关系,比较拾得物制度与不当得利的法律适用,可知拾得赃物拒不返还行为属不当得利,应按债权关系处理较为妥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