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明海荣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2):101-103
论述了刑事司法令状主义的含义及其在完善刑事裁判权功能、保护人权方面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在我国刑事庭审程序中引入真正的司法令状主义以扩充刑事裁判权功能的重要意义,并对在我国构建司法令状主义的具体方式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22.
我国刑法以综合式定义模式确立了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中犯罪概念的坚实地位,并且建构了二者的内在统一。然而,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开始陆续质疑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的关系,认为二者是冲突不可调和的,并认为应当将社会危害性驱逐出注释刑法学领域。在刑事一体化视域中,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之关系进程是行为事实与价值评价相统一的进程,其关系则演绎为经由初始的紧张走向一体的和谐。 相似文献
23.
近几年来,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工作在正规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极大进步,公安民警的法治理念和执法水平都较以前有了显著提高,为更好的适应新时期应对社会稳定所面对的诸多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面对成绩的同时,更好的检讨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对于更好的构建完善的警队建设,有效应对社会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新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4.
实行审查逮捕阶段讯问犯罪嫌疑人制度,对深化民族地区检察权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民族地区特殊的主客观条件对该制度实施具有一定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民族地区实行审查逮捕阶段讯问犯罪嫌疑人制度,应考虑到当地检察机关的工作实际,提高办案人员的认识朱平,明确必须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案件范围和讯问重点;加强办案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讯问犯罪嫌疑人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注重实效,构建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网络平台和听取特殊人员意见机制. 相似文献
25.
夏娜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4,(3):43-47
庞德的社会控制理论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与社会控制学说作为其理论的基石,以社会利益学说作为其社会控制理论思想的核心。该理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发展起来的,影响颇深。庞德的社会控制理论与刑法中的刑法谦抑性这一理论的实质精神也不谋而合。在我国现阶段的法治建设中,庞德的社会控制理论对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尤其是在现代化的社会进程中,以利益博弈为核心的骤变与聚合,使得犯罪组织化、多元化和复杂化等等,进一步使控制犯罪这个社会越轨行为的难度加大。庞德的社会控制理论与刑法这一理论相结合正好给予了我国犯罪控制的理论指引,最终达到减少犯罪的社会控制目的。 相似文献
26.
夏红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27(4):62-66
恢复性司法以犯罪者承认犯罪为前提,强调自愿性、参与主体多元化和程序多样性,将司法作为最后解决手段,结果体现多元化价值。其对我国刑事诉讼程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了和谐价值观引入刑事诉讼程序;二是促进刑事案件处理机制多元化的形成;三是在刑事执行方式中推广和扩大适用非监禁刑。 相似文献
27.
共同犯罪历来是国家打击的重点,这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尤为重要。而《唐律》对共同犯罪人规定之完备,体现了高超的立法技术,为我国现代刑法规定的对共同犯罪人的处罚方法提供了历史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28.
虽然《刑法修正案(八)》对食品安全犯罪相关条文作出了修改、完善,但是,现行刑法关于食品安全犯罪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着理解和认定上的困难。《刑法》第143条和第144条还需要进一步界定"食品安全"的内涵,细化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罪状;对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中"其他严重情节"需要作出合理的解释,便于司法机关准确界定罪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品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现实中仍存在司法认定的困难,不能适应新的惩治食品安全犯罪的要求。在对刑法作出新的司法解释时,要注意严密刑事法网。另外,再次修订刑法时,应当增设生产、销售妨害食品安全器具罪等罪名,拓宽食品安全犯罪的调整对象,扩大对"掺入"罪状的描述。 相似文献
29.
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从刑法、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来看,均限定为物质方面的损失.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制度的确立,是十分必要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并未从法律层面上对之加以解决,只有从修改现行立法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0.
我国的法律保护现状是重行政、刑罚保护轻民事保护。个人信息权兼人格权与财产权属性,有必要进行民法保护。在民事立法中,应当明确规定个人信息及个人信息权;个人信息保护范围应该进一步扩大;要注重对个人信息的事前保护;应明确规定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刑法方面的保护也存在弊端,需要进一步完善。个人信息犯罪的主体需要进一步扩展,罪状描述要更趋严谨,"情节严重"应该明确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