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7篇
系统科学   43篇
丛书文集   8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8篇
综合类   39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Psychologists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discipline were much concerned with the stimulus-error. Roughly, this is the problem encountered in introspective experiments when subjects are liable to frame their perceptual reports in terms of what they know of the stimulus, instead of just drawing on their perceptual experiences as they are supposedly felt. “Introspectionist” psychologist E. B. Titchener and his student E. G. Boring both argued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at the stimulus-error is a serious methodological pit-fall. While many of the theoretical suppositions motivating Titchener and Boring have been unfashionable since the rise of behaviourism, the stimulus-error brings our attention to one matter of perennial importance to psychophysics and the psychology of perception. This is the fact that subjects are liable to give different kinds of perceptual reports in response to the same stimulus. I discuss attempts to control for variable reports in recent experimental work on colour and lightness constancy, and the disputes that have arisen over which kinds of reports are legitimate. Some contemporary psychologists do warn us against a stimulus-error, even though they do not use this terminology. I argue that concern over the stimulus-error is diagnostic of psychologists' deep theoretical commitments, such as their conception of sensation, or their demarcation of perception from cognition. I conclude by discussing the relevance of this debate to current philosophy of perception.  相似文献   
172.
 针对口吃患者言语感知和运动时机障碍特点,分析了治疗口吃4个关键要素治疗机制,设计了针对性的音乐-运动干预方案,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研究表明:针对口吃患者言语感知和运动时机障碍的音乐-运动干预方法有临床治疗效果;通过改善口吃患者的节奏、呼吸、时间和情感4个关键要素可以达到干预目的,其中,节奏是核心、情绪是动力、“声乐化”干预是音乐-运动干预方法在口吃治疗中的独特优势;研究开发的音乐-运动干预方法为言语治疗师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3.
针对具有失真认知的两层冲突环境,提出了一种基于两层递阶超对策的建模与分析方法。根据局中人之间策略集与结局偏好上的认知信息,将单方上、下两层局中人与对方局中人之间的冲突分别描述为一个超对策和多个双矩阵对策,构建面向两层冲突环境的两层递阶超对策模型。给出了两层递阶超对策模型递阶超纳什均衡的定义,探讨了递阶超纳什均衡存在的条件及求解分析方法。最后,一个例子说明了模型与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4.
以上海市普陀区金沙居委地区为例,运用PGIS方法对社区尺度的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认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社区居民对暴雨内涝灾害风险的时间和空间特征认识较为准确,对暴雨内涝灾害风险的态度表现为家庭受到的影响程度,对暴雨内涝灾害风险的形成原因主要归为自然因素,基本没有认识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5.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体验质量的高低影响着旅游者的满意度,以闽南功夫茶文化旅游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通过因子分析法,总结出影响游客体验质量的四大因素;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研究不同游客个体属性对四大因素体验质量的差异;最后对体验质量各指标进行重要性-绩效分析.得出结论:接待条件、文化与景观两大因子是提高闽南功夫茶文化旅游体验质量的先决条件,而服务与环境因子是关键因素.目前闽南功夫茶文化旅游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需要将其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一些基础设施的改进和茶文化与景观的开发,同时要重视对服务与环境质量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6.
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感知和态度,是评价目的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以北京市什刹海为例,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揭示了胡同居民对旅游影响正负两方面的感知和态度。研究结论表明,北京市胡同居民对经济影响的感知态度更易倾向于正面感知,而对于社会文化和旅游环境的负面环境影响感知则强于其正面环境影响感知,具体表现为:1)发展旅游业能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个人收入,增加居民就业,但是也会提高物价水平;2)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高当地知名度及弘扬传统文化,但是过度商业化和过度包装扭曲了原本朴实的胡同平民文化;3)大量游客的涌入使本地居民感受到了多元化的外来文化,但同时也干扰了本地人的正常生活,本地居民的不安全感有所提高;4)旅游发展改善了胡同的环境卫生状况,但也带来了噪音污染和交通拥堵。基于此,从关注多方利益主体的角度提出了促进胡同旅游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7.
本文从人体的平衡、运动感知觉、力量等方面探讨了女子初级体操的教学与训练,得出只有加强专项素质和能力方面的练习,方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为体育系、科女子体操教学、训练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78.
本文从叶斯柏森的语言本质观出发,探讨了叶氏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粗略地勾勒出了叶氏的语言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9.
180.
本文从学生考试的听力得分分析入手,强调了听说训练在学生"定级"考试中的作用,阐述了听、说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了学生在听力过程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