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76篇
  免费   384篇
  国内免费   712篇
系统科学   278篇
丛书文集   309篇
教育与普及   108篇
理论与方法论   22篇
现状及发展   112篇
综合类   10143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191篇
  2021年   213篇
  2020年   199篇
  2019年   165篇
  2018年   175篇
  2017年   213篇
  2016年   227篇
  2015年   297篇
  2014年   455篇
  2013年   363篇
  2012年   588篇
  2011年   624篇
  2010年   454篇
  2009年   512篇
  2008年   462篇
  2007年   644篇
  2006年   526篇
  2005年   442篇
  2004年   381篇
  2003年   410篇
  2002年   386篇
  2001年   328篇
  2000年   298篇
  1999年   262篇
  1998年   209篇
  1997年   238篇
  1996年   177篇
  1995年   184篇
  1994年   198篇
  1993年   168篇
  1992年   182篇
  1991年   143篇
  1990年   153篇
  1989年   137篇
  1988年   103篇
  1987年   73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5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文提出了最大成键能原理。由此出发,求出相应的最大成键能分子轨道及成键能,并得到了分子中各原子间的成键能,这些可以很好说明分子的成键和分子吸原子间键强度的性质,与实验事实吻合。同时,还可以得到分子的Mulliken's布居数,与通常的LCAO-MO方法一致。  相似文献   
32.
研究了耗散准模腔场与激子相互作用的量子统计特性 ,给出了当腔场初始处于真空态而激子处于真空态与粒子数态大于 2的叠加态时的腔场与激子能量交换的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 ,激子和腔场可以呈现亚泊松分布状态 ,激子与腔场之间的关联是经典的 ,不存在Cauchy Schwartz不等式的偏离现象。  相似文献   
33.
变性剂诱导的多结构域蛋白质变性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蛋白质变性的构象渐变模型出发,分析了多结构域蛋白质变性过程的特点,用吸附动力学方法得到了可描述多个结构域变性的关系表示式,特别对典型双结构域蛋白质变性过程予以较详细的讨论。通过对比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观测结果,发现在一定参数条件下两者符合较好,从构象渐变的观点,对双结构域蛋白质变性过程中出现双S形变性曲线的原因做出了解释,同时对变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34.
对比 Amberlite XAD-4与两种新型吸附树脂 NK和新 H对对甲苯胺的静态吸附行为 ,根据吸附等温线研究并讨论吸附热力学性质 .两种新型吸附树脂对对甲苯胺的吸附能力明显强于 Amberlite XAD-4 ,微孔作用机制及表面部分极性起决定作用 .吸附焓变 ΔH<0表明吸附为放热过程 ,降低温度有利于吸附 .对吸附焓变和自由能变的讨论同时表明树脂对对甲苯胺的吸附为多层物理吸附过程 .吸附熵变 ΔS表明吸附树脂表面的不均匀性和吸附质分子在树脂表面的分布及其局域运动与吸附有密切关系 .  相似文献   
35.
36.
37.
38.
多变量系统最小能量终端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义逆矩阵的理论和Bellman最优性原理为基础,给出了MIMO系统的状态反馈型的闭型解,对最优终端控制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详细研究,且通过具有零初始状态的线性定常系统的研究,导出了终端控制误差和控制能量与控制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9.
用解析法对双势阱分子的自发隧道效应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粒子的自发隧道效应周期与能级裂距成反比关系,从而对隧道效应对双势阱分子激发态的稳定性贡献给予了积极的肯定.  相似文献   
40.
地下含水层热储井位置选择和布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含水层热储开发技术面临一系列问题,寻找适合热储用的含水层和合理布置热储井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综合考虑含水层的地质结构特征,适合热储的含水层应该是承压含水层,热储应该采用同层方式.单个热储井的影响半径可以通过热平衡和热扩散原理求得.合理布置热储井间的相对位置,可以有效抵消原有地下水的流动以及渗流系数不一致的影响.利用井之间的渗流耦合作用,在热储井之间布置调节井,主动控制热储水的波及范围,可以实现热储井布置的相对"紧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