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161篇 |
免费 | 787篇 |
国内免费 | 866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782篇 |
丛书文集 | 408篇 |
教育与普及 | 92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23篇 |
现状及发展 | 77篇 |
综合类 | 13331篇 |
自然研究 | 10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35篇 |
2023年 | 150篇 |
2022年 | 218篇 |
2021年 | 248篇 |
2020年 | 230篇 |
2019年 | 224篇 |
2018年 | 194篇 |
2017年 | 253篇 |
2016年 | 263篇 |
2015年 | 367篇 |
2014年 | 606篇 |
2013年 | 434篇 |
2012年 | 800篇 |
2011年 | 763篇 |
2010年 | 539篇 |
2009年 | 682篇 |
2008年 | 630篇 |
2007年 | 941篇 |
2006年 | 788篇 |
2005年 | 720篇 |
2004年 | 609篇 |
2003年 | 554篇 |
2002年 | 496篇 |
2001年 | 480篇 |
2000年 | 406篇 |
1999年 | 401篇 |
1998年 | 336篇 |
1997年 | 287篇 |
1996年 | 306篇 |
1995年 | 228篇 |
1994年 | 249篇 |
1993年 | 242篇 |
1992年 | 222篇 |
1991年 | 196篇 |
1990年 | 155篇 |
1989年 | 164篇 |
1988年 | 140篇 |
1987年 | 82篇 |
1986年 | 48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5篇 |
1981年 | 5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旋风分离器的颗粒浓度分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等速抽气采样法测定了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分布.测定结果表明.由中心到器壁.颗粒浓度逐渐升高.不存在以往分离模型中常用的横向完全返混.沿轴向由排尘口到排气管下口.颗粒浓度逐渐降低.但有一个最低点.它靠近排气管下口.这说明一定的分离空间高度有利于返混颗粒的二次再分离.实验表明.顶灰环、短路流及排尘口返混是影响分离效率的不利因素.改变分离器入口面积及排气管下口直径对分离空间内颗粒浓度分布的影响规律是不同的.利用颗粒浓度分布曲线计算分离效率,其计算值与用称重法所得实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72.
本文提出一个分形几何模型(Fractal geometry model)。用它描述固体粉末体系的结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单金属粉末体系烧结过程的动力学模型。以单分子反应为例,研究了与烧结有关的若干因素。将理论预测与已有实验进行比较,得到了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3.
本文用Gordon生成函数法对A_a、B_b、B_1型反应体系的溶胶——凝胶分配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到了A_a、B_b、B_1体系的溶胶分数(S)、凝胶反应程度(P'_b),总反应程度(P_b)之间的关系,讨论了凝胶化范围,并用实验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74.
75.
按文献[1]合成cis-PtenCl_2的操作条件很难控制,因产品中含有紫色的[Pt(en)_2][PtCl_4]等副产物,必须在液氨中分离提纯,产率仅68.1%。本文提出了一种在醋酸介质中合成cis—PtenCl_2的新方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产品质量高,产率可达90.4%。这项研究对促进铂系化合物的合成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6.
正态分布位置参数基于不完全数据的区间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不完全的样本数据,给出了构造正态分布总体位置参数的置信区间的一个方法,这个结果还适用样本中可能存在异常值的情形。 相似文献
77.
本文采用荷重变形法测定锡中矿球团的软化温度,研究物料软化性能与组成之间的关系,探索原料配比、氯化剂、固定碳和碱度等因素对球团软化温度的影响,从中寻求了改善球团软化性能的途径。研究证明,加入适量矿物添加剂,可改善锡中矿球团的高温软化性能。 相似文献
78.
本文主要给出了Markov链的一些重要结论,同时利用它来处理一些使用初等方法难以解决的概率问题。 相似文献
79.
周继芳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0(6):859-862
补偿法是研究和求解物理学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它能将物理问题化难为易,化繁杂为简单.本文主要从力学、电磁学等方面介绍了补偿法在物理题解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0.
科技人才收益分配模式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环镜下,企业参与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工资收入分配上体现人才的价值属性,是促进科技人才不断激活其内在的创造潜能的关键.从“现益”和“助益”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年薪制、协议工资制、专利权转让和科研项目承包、知识报酬激励、技术入股、股票期权等科技人才收益分配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