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66篇
  免费   214篇
  国内免费   372篇
系统科学   206篇
丛书文集   305篇
教育与普及   28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101篇
综合类   650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196篇
  2013年   172篇
  2012年   302篇
  2011年   327篇
  2010年   229篇
  2009年   314篇
  2008年   315篇
  2007年   463篇
  2006年   407篇
  2005年   446篇
  2004年   398篇
  2003年   376篇
  2002年   314篇
  2001年   346篇
  2000年   342篇
  1999年   282篇
  1998年   194篇
  1997年   204篇
  1996年   160篇
  1995年   144篇
  1994年   137篇
  1993年   122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102篇
  1990年   96篇
  1989年   88篇
  1988年   61篇
  1987年   50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锌酸盐镀锌用的添加剂一般是有机化合物,单一的化合物其作用不佳,必须进行合成。合成后的添加剂能使镀层光泽好,分散能力、深镀能力较高,电流密度范围较宽,产品性能良好,是改革氰化镀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2.
10-对硝基苯氧基癸酸合成工艺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对硝基苯氧基癸酸合成工艺进行了改进.以10-溴代癸酸为原料,与甲醇反应生成10-溴代癸酸甲酯,再与对硝基酚钠反应生成10-对硝基苯氧基癸酸甲酯,最后以固定化脂肪酶水解得到10-对硝基苯氧基癸酸.对中间体的折光率和紫外-可见光谱进行分析,并通过紫外-可见光谱1、H-NMR和13C-NMR以及酶分析应用对最终产物进行确证.结果表明,成功合成出目标化合物,总收率达到71.6%.  相似文献   
43.
考虑(n,m,w)-完全杂凑族的下界,运用初等的方法给出一个新的下界,并给出新的下界比著名的Fredman-Komlos下界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44.
以B2O3粉扩NH3为原料,用脉冲等离子体反应器合成BN,所得产品经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产品中除含六方氮化硼外,还含有少量立方氮化硼,生产工艺简单。  相似文献   
45.
分批加权优化的排课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一种分批加权优化的高校排课模式.这一模式无需要使用探试方法,因此它优于一般采用的人工智能方法.  相似文献   
46.
以菲醌为原料合成了标题化合物,通过IR和1H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氢谱分析表明,亚甲基二氢核构成了AB二级谱自旋体系,这主要是由于孤立亚甲基的2个氢是化学不等价造成的.通过Chem3D程序模拟得到了标题化合物的能量最优化立体结构.  相似文献   
47.
在非水溶剂中用直接电化学方法合成了金属铜与2′ 羟基 5′ 甲基苯乙酮(HMAP)及三苯基膦(pph3)的三元配合物,产物经元素分析、拉曼光谱、核磁共振表征及合成过程电流效率测定,该配合物组成为(MAP)Cu(pph3)2,其中Cu和MAP 的两个氧原子配位形成一个五元环结构,同时还和两个中性三苯基瞵配位,形成金属Cu的一价配合物.还探讨了电合成条件,反应机理以及中性配体在低价配合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8.
用Bouvealt-Blane法将香芹酮还原成二氢香芹醇。在反应混和物中添加碱土金属的中性盐可抑制焦油的生成,提高产率。本文就碱土金属盐的种类及其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还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选出了较好的反应条件,使香芹酮的转化率提高到66.3%。  相似文献   
49.
从茴香油生产茴香醛的废渣、废液中提取副产品茴香酸,合成茴香酸乙酯。对合成条件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50.
Summary Apart from cancer and mutation induction, radiobiological effects on mammals are mostly attributable to cell death, defined as loss of proliferative capacity. Survival curves relate retention of that capacity to radiation dose, and often manifest a quasi-threshold (shoulder). The shoulder is attributable to an initial mechanism of repair (Q-repair) which is gradually depleted as dose increases. Another form of repair, which is not depleted (P-repair), increases the dose required to deliver an average of one lethal event per cell (dose D0). Neither form of repair can unambiguously be linked with repair of defects in isolated DNA. An important initial lesion may well be disruption of the complex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NA, nuclear membrane and associated proteins. One form of P-repair may be restoration of that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