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01篇
  免费   255篇
  国内免费   450篇
系统科学   103篇
丛书文集   174篇
教育与普及   16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篇
现状及发展   63篇
综合类   11189篇
自然研究   2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133篇
  2021年   169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136篇
  2018年   146篇
  2017年   198篇
  2016年   253篇
  2015年   368篇
  2014年   541篇
  2013年   430篇
  2012年   633篇
  2011年   788篇
  2010年   501篇
  2009年   528篇
  2008年   545篇
  2007年   781篇
  2006年   608篇
  2005年   581篇
  2004年   442篇
  2003年   459篇
  2002年   393篇
  2001年   360篇
  2000年   363篇
  1999年   292篇
  1998年   243篇
  1997年   245篇
  1996年   195篇
  1995年   184篇
  1994年   167篇
  1993年   155篇
  1992年   125篇
  1991年   113篇
  1990年   114篇
  1989年   77篇
  1988年   63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4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61.
以红岩6-250ZCD柴油机故障为例,发现并分析了柴油机排气呈白色的特殊原因,有利于今后故障的快速确诊.  相似文献   
62.
根据煤核的产状与形态,分析了煤核的形成机理及形成条件,研究探讨了煤核形成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63.
双密度层空气重介流化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双密度层空气重介流化床的形成和分选过程进行了研究,论证了现有的空气重介流化床难于进行有效的三产品分选,确定了具有锥形过渡段的特殊床型结构,形成了可用于三产品分选的双密度层空气重介流化床.  相似文献   
64.
在一台1.5 L带废气涡轮增压的直喷汽油机上进行了电动增压和废气再循环(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EGR)协同对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全负荷下电动增压促进最高废气再循环率随转速的上升而下降,在4个试验转速下分别提升了17.7%、15.2%、13.84%和0;部分负荷下电动增压促进最高废气再循环率随负荷的提高与转速下降,在6个试验工况下最高废气再循环率分别被提高了23.63%、30.31%、0、14.09%、19.74%和0。全负荷与较低的3个转速下电动增压介入后有效燃油消耗率(brake specific fuel consumption, BSFC)降低近10%,最高转速下废气涡轮增压完全取代电动增压;部分负荷下的两组工况内,电动增压介入后,最高BSFC降低了10.8%和8.4%。结论表明合理应用电增压促进最高废气再循环率可以提升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并保持较高的动力性。  相似文献   
65.
本文对当前煤炭企业用工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改进途径和各种形式用工的比例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为适应煤矿安全生产及机械化发展的需要,保持固定工的用工比例,克服“铁饭碗在手”等隋性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是问题的关键。为此,本文提出了改变工资结构、劳动结构等相应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66.
本文用XPS分析比较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司班—80和吐温—85对谢一矿矸石粉的表面改性处理效果,发现在所讨论的情况下,表现处理过程主要是一个物理过程.然而,在矸石粉的Ca与处理剂分子中的O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化学作用.  相似文献   
67.
The isotopic cumpositions of helium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hot spring gases sampled from the Liaodong Peninsula. China. The3He/4He ratios range from 0.14 Ra (0.14 times the atmospheric3He/4He ratio of 1.40 × 10-6 to 0.72 Ra.3He/4He versus4He/20Ne ratios and He contents suggest that a small amount of mantle-derived helium reaches the earth’s surface. Helium iwtope ratios of the hot spring gases show a distribution pattern similar to the regional heat flow values, indicating that the positive thermal anomaly occurring in the rtrea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mantle-derived helium. The observations described above provide some significant evidence that the molten magma originating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the upper mantle may have intruded into the continental crust along the activity fault. The coupling of the presence of mantle He and heat flow anomalies to seismic activity in studied region seem to imply that there is an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tle degassing and seismic activity.  相似文献   
68.
Study of forming mechanism of "chimney-effect" (CE)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basic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of non-seismic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methods locating oil/gas reservoir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mechanism of CE using principles of magnetism, geochemistry and mineralogy has been reviewed, with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ⅰ) study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ss of oil/gas migration and geochemical field; (ⅱ) analysis of genesis of magnetic, geochemical and mineralogical anomaly; (ⅲ) interpretation of surface soil magnetism and geochemical anomaly combined with seismic data.  相似文献   
69.
影响油气运移的应力场地温场渗流场耦合的双重介质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应力场、地温场和渗流场是影响油气运移的主要因素。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含油气盆地双重介质体系内流体与岩体相互的力学作用关系,提出了双重介质体系内渗流场、岩体地应力场和地温场耦合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70.
煤中前沥青烯与沥青烯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的溶剂抽出物中前沥青烯与沥青烯的质量之比随煤化程度增加而增加。原位热解红外光谱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的热稳定性与其结构参数有关,芳香度高,甲基取代结构多的前沥青烯比沥青烯的热稳定性好。前沥青烯与沥青烯在溶剂分级过程中表现出的溶解性与其结构参数无必然联系,而与其酸碱组分间的氢键强度有关。前沥青烯中酸碱组分间的氢键强度为5.15~30.9kJ/mol;沥青烯为<5.15kJ/m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