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现状及发展   9篇
综合类   10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测试了调质态07MnNiMoDR钢的冲击功,研究了其在DBTT区间的脆性断裂机制.结果表明,调质态07MnNiMoDR钢在DBTT区间的解理断裂由贝氏体束尺寸控制;存在一个临界尺寸,当形成于贝氏体束内的微裂纹尺寸达到这个临界值,并在正应力作用下穿过贝氏体束界扩展至相邻贝氏体束时,发生脆性解理断裂.另外,在DBTT区间的冲击断裂过程中,粗大贝氏体束的离散分布将使得脆性断裂载荷值不稳定,并最终导致冲击功出现离散.因此,通过控制调质态07MnNiMoDR钢中贝氏体束尺寸并使其均匀分布,能够有效提高其在DBTT区间的冲击功及降低冲击功离散性.  相似文献   
73.
本文揭示了板条组织的解理断裂应力在整个试验温度范围内是不依赖于温度而变化的。表明组织类型对解理断裂有重要影响:马氏体组织具有极高的解理断裂应力以及在同样试验温度下低的断裂韧性,铁素体截然相反,贝氏体位于其间。此外碳含量有其附加影响。切口试样测得的解理断裂应力明显高于光滑试样。  相似文献   
74.
一般,解理断裂应力σ_f~*的测定是借助于Griffiths-Owen对软钢材料V形缺口四点弯曲试样缺口顶端的应力——应变场有限元分析结果。本文研究非软钢材料,如果σ_f~*的计算仍采用对软钢材料的有限元分析结果,那末,屈服强度σ_y、硬化指数n和断裂时的应变ε_f~*对σ_f~*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于试验中所用的非软钢材料,用本文作者的有限元分析结果,精确测定了解理断裂应力,同时又用Griffirhs-OWen的有限元分析结果计算这种解理断裂应力,将两种结果比较后发现,钢材的韧性越高,它们之间的差别也越大.为此,本文对解理断裂应力测定的影响因素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5.
通过对低合金钢(FCW-62)在-100℃1~500mm/min不同加载速率下缺口试样四点弯曲实验及断裂应的测量,研究了加载速率对低合金钢缺口试样断裂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加载速率较低时,断裂应力较高;加载速率较高时,断裂应力较低.断裂应力的变化是由断裂的临界事件随加载速率的变化引起的,并且当临界事件相同时断裂应力不随加载速率变化.当加载速率在30mm/min左右时,缺口韧性随加载速率的增加迅速下降,这是由于断裂应力在此时发生了突然改变.  相似文献   
76.
白银厂是一个经历了多期变形的地区,各种小型构造现象非常丰富。对在石英角斑岩系中相当发育的S_1劈理的宏观特征和显微构造的分析研究表明,在不同岩性和构造变形强度不同的岩石中,劈理的形态和发育程度呈现出有规律地变化。而且劈理的性质很复杂,任何一个简单的机制都不可能解释所有观察到的显微构造特征。因此,对这些特征的解释导致提出了一个定向成核择优生长和压溶作用的联合作用的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77.
The morphology and organogenesis of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Andrias davidianus, in its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periods and stages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which provides an intact criterion for distinguishing different stages of its developmental process. Based on the external morphological and internal histological features, six periods including 20 stages of organogenesis of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are established, which are cleavage period, blastula period, gastrula period, neurula period, organogenesis stage and hatching stage. Generally, the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is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Eastern newt, Cynops orientalis, and Black spots frog, R. nigromaculata. However, they hav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early cleavage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igestive system. The cleavage of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A. davidianus is not a discoidal division typ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species reported. And the first three cleavages being meridional and a retardant development of its digestive system without halter and sucker existing are the evident features of the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相似文献   
78.
电位调控铜-组氨酸配合物切割DNA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利用循环伏安方法研究了Cu(Ⅱ)和L-组氨酸形成的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在DNA存在下,配合物的循环伏安曲线上峰电位的移动和峰电流的改变表明:Cu(Ⅱ)-L-组氨酸配合物能与DNA发生键合作用,结合到DNA的分子上.在生理pH值和室温条件下,通过电位调控,该配合物能有效地切割DNA.在电位调控配合物切割DNA的过程中,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只有当电位足够负,能使Cu(Ⅱ)-组氨酸配合物在电极上被还原,DNA才能被有效的切割.一些羟基自由基捕获剂对配合物切割DNA有抑制作用.这些实验结果表明:Cu(Ⅱ)-氨基酸配合物对DNA的切割机制主要是通过反应中产生的羟基自由基进攻DNA核糖环上氢或氧化碱基,导致DNA链的断裂.  相似文献   
79.
制备了5′端共价连接EDTA的寡聚核苷酸与生命金属的螯合物ODN-5′-EDTAM(n+),其中M(n+)为Fe(Ⅱ),Co(Ⅱ)或Cu(Ⅱ);分析、计算了这3个螯合物形成的最佳pH值范围,ODN-EDTAFe(Ⅱ)为pH5.8~8.6,ODN-EDTACo(Ⅱ)为PH4.6~8.1,ODN-EDTACu(Ⅱ)为pH3.4~5.7;在此条件下,剪切反应必须的Mg2+并不与Fe(Ⅱ),Co(Ⅱ)或Cu(Ⅱ)竞争EDTA,也不会形成沉淀;讨论了ODN-EDTAM(n+)切割DNA双链的反应机理:修饰寡核苷酸通过氢键在DNA双链的大沟结合形成三链体,在O2和还原剂DTT作用下,Fe作为催化剂,产生羟基自由基,氧化糖环,切割EDTAFe(Ⅱ)附近的DNA双链.  相似文献   
80.
Ribozyme probe based on molecular beacon (MBR) for monitoring enzymatic cleavage process in real time is designed and studied. The approach relies on ribozyme substrates modified at the two arms, with a fluorescent moiety attached to the end of one arm and a non-fluorescent quenching moiety attached to the end of the other arm. MBR is employed to directly convert the cleavage information into fluorescence signal in real time.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approach, this method provides a no-radiolabeling, sensitive and effective way to research on the ribozyme activity, enzymatic dynamic process and ribozyme function during gene therapy. The activity of the ribozyme against hepatitis C virus RNA (HCV-RNA) is studled based on this ass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