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7篇 |
免费 | 65篇 |
国内免费 | 23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10篇 |
教育与普及 | 5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1篇 |
现状及发展 | 1篇 |
综合类 | 462篇 |
自然研究 | 1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43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黄河水中甘氨酸对铅(Ⅱ)与表层沉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黄河水中甘氨酸对铅(Ⅱ)与表层沉积物相互作用的离子交换率E%—pH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①在2×7.73×10-3mmol·L-1甘氨酸存在下,离子交换率降低;②随着甘氨酸浓度的增加,S型曲线与未加甘氨酸相比,先左后右移动;③甘氨酸存在下,转型表层沉积物比自干表层沉积物离子交换率高. 相似文献
62.
湘江长沙段土壤和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模糊评价及污染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湘江长沙段土壤和沉积物中重金属(As、Pb、Cd、Cr、Hg)质量分数的调查,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段土壤和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湘江长沙段土壤和沉积物重金属污染严重,土壤主要污染元素为Cd、Hg,沉积物主要污染元素为Cd、As、Pb.通过聚类分析,可将这5种重金属按来源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Pb、As;第二类为Cd、Hg;第三类为Cr.同时以TiO2为基准,结合粒度效应分析,对该地区的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源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湘江长沙段沉积物中重金属As、Pb的来源为人为源和自然源的混合源;Cd、Hg、Cr污染的来源主要为人为源. 相似文献
63.
64.
Millennial climate changes since MIS 3 revealed by element records in deep-sea sediments from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igh resolution elemental MD05-2903 from the northern South records in core China Sea were obtained from XRF scanning and grain size and mineral component analyses. The K/Ti curve reveals climate changes since MIS 3 on a millennial scale, representing one of the best such records so far from deep-sea sediment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hen compared our K/Ti record with other climate records from high latitude ice cores and from East Asia stalagmites, variations in the K/Ti record show some typical saw-shaped features of rapid climate change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Grain size analysis reveal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ations in K/Ti and in the fine end-member grain size. XRD analysis confirms that high K/Ti layers were dominated by K-rich weathering minerals, especially illite, while low K/Ti layers contain low illite but high abundance of Ti-rich heavy minerals. Therefore, the K/Ti record reflects changes in the input and deposition of fine weathering minerals and heavy mineral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region during stadials and interstadials. These elemental changes were largely con- trolled by variations in rainfall, erosion, and fluvial trans- portation induced by East Asia Monsoon. 相似文献
65.
为了弄清楚影响浮叶植物水鳖的早期生活的潜在因素,设计了一个3×2因子的室外实验来研究基质和冬芽对水鳖早期生活阶段的影响,即实验用的冬芽分成小、中、大3组,让它们分别在2种不同的土壤基质(沙、泥)中生长.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基质中,随着冬芽的不断增大,水鳖的萌发率、不同器官(根、茎、叶、叶柄)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等都有相应的提高;相对来说,大的冬芽和沙基质有利于水鳖早期的萌发、构建和生存,而大的冬芽和泥基质则有利于萌发后水鳖的生长;生物量倾向于根部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植物度过不利的环境而更有利于它的生存. 相似文献
66.
以丹江口水库为例, 考察水库底泥在不同温度、扰动和曝气等条件下, 总氮、硝氮、氨氮和亚硝氮的释放规律。设置模拟反应器, 探究高效好氧脱氮微生物强化消除水库底泥内源氮污染的效果, 并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 分析高效好氧脱氮微生物对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温度升高会减少氨氮的释放,增加硝氮和亚硝氮的积累; 水体扰动会加速底泥中氮素释放, 且上覆水中的氮素释放累积量与扰动速度成正比; 溶解氧对底泥氮素释放有显著影响, 曝气处理可以明显地降低底泥中总氮和硝氮的释放及其在水体中的累积。在反应器中底泥–上覆水界面投加高效好氧脱氮微生物Pseudomonas stutzeri (PCN-1)后, 反应器内各种形态的氮素都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在反应器运行的第65天, 底泥释放的总氮和硝氮的去除率分别高达75.87%和79.96%, 底泥内源氮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对比投加菌株前后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发现底泥中Proteobacteria, Bacteroidetes和Spirochaetes的相对丰度明显增加, PCN-1强化脱氮处理能够改变底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67.
通过文献检索,分析深圳近海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WQI污染指数法、物种敏感性分布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分别对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得到以下结果.1)深圳近海海域中,西部水体中重金属Hg,Cu,Pb和Cd的含量高于东部,可能与西部开发力度大、接纳污染多和深圳湾水体交... 相似文献
68.
采用非培养法和传统培养法相结合,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龙宫洞微生物的16S rDNA和ITS相关区域进行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对洞穴土壤中细菌和真菌含量进行绝对定量,探究不同季节对洞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同时观察相应可培养微生物分布情况.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69.
为深入了解东洞庭湖重金属污染现状,以东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BCR连续提取法和ICP-MS测定法分析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赋存形态特征,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Cd、Pb、Cr含量超过湖南潮土其背景值。Cr变异系数50%,空间分布差异大。2)Cu、Pb、Zn和Cr以残渣态为主,Cd以弱酸可提取态为主,有效态占比较高,毒性较大,其他元素稳定性较强,毒性较低,对湖区环境影响较小。3)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排序为CdPbZnCrCu,Cd表现为严重污染,生态风险较高。研究区内RI均值为590,属于强生态风险,Cd为主要贡献因子。RSP值大小顺序为:CdPbZnCuCr,Cd RSP值最高,表现为重度污染,Cu和Zn表现为轻度污染,Zn和Cr表现为无污染。 相似文献
70.
碳酸盐岩储层中溶蚀孔洞和断裂的精确成像是地震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关键。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某区块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为例,在精细的叠前预处理和逆时偏移的基础之上,利用束波变换技术,对研究区的地震数据进行了不同尺度的分解和重构,并对处理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束波变换技术可以有效改善溶蚀孔洞和断裂的成像效果,小尺度的束波变换适用于溶蚀孔洞信息的提取,而大尺度的束波变换更有利于增强断裂的清晰度,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地质体的大小来选择合理的尺度参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