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79篇
  免费   308篇
  国内免费   310篇
系统科学   80篇
丛书文集   171篇
教育与普及   39篇
理论与方法论   14篇
现状及发展   30篇
综合类   5763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143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258篇
  2014年   290篇
  2013年   233篇
  2012年   369篇
  2011年   351篇
  2010年   273篇
  2009年   280篇
  2008年   218篇
  2007年   332篇
  2006年   313篇
  2005年   331篇
  2004年   286篇
  2003年   279篇
  2002年   195篇
  2001年   163篇
  2000年   159篇
  1999年   130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961.
商都地区CO2气藏的气体组分主要为CO2,体积分数为87.0%~99.9%,碳同位素δ13C值分布在-5.2‰~-6.5‰之间,氦同位素3He/4He体积比分布在(1.69~3.35)×10-6之间,为典型幔源CO2气.乌兰哈达-高勿素断裂是一条长期活动的超深断裂,不仅控制着盆地沉积和演化,而且输导了多期次岩浆活动,提供了幔源CO2运移通道.商都坳陷新生代沉积演化有利于储盖组合的发育,具有良好的CO2气藏形成条件.通过对典型CO2气藏解剖,其具有气藏浅、产量高的特点.SZ5井累计产气量是容积法计算储量的2.23倍,认为存在幔源CO2的不断补充.  相似文献   
962.
催化裂解法制备的碳纳米管(CNTs)经混酸纯化后,均匀分散到明胶的溶液中,用乙醇析出得到明胶/碳纳米管海绵前驱体,再通过炭化、氢氧化钾活化处理制备出明胶基碳纳米管骨架活性炭.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样品的表面形貌进行表征,结果显示:碳纳米管能够很好地被明胶包覆,并均匀分散在整个基体中.比表面和孔结构测试结果表明:随着碳纳米管含量的增大,活性炭样品比表面积和总孔容先增大后减小.此外,还对明胶基碳纳米管骨架活性炭孔结构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96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矛盾的深刻性、国际气候政治博弈的复杂性,使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的成果非常有限。造成困局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国际政治理念即新自由主义与当今人类在政治、经济、伦理等方面新要求相冲突,无法应对气候变暖的严酷现实。世界主义的新理念对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碳政治"、有效解决气候变化难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64.
江西省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江西省第2次土壤普查资料,结合“十五”期间(2001—2005年)江西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采用GIS技术和国际上常用的土壤分类系统对江西省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进行了估算,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江西省森林总面积为1 004.32万hm2,其0~20 cm和0~10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分别为4.01×108 t和1.03×109 t。总体上看,从中北部平原向外至山地,土壤有机碳密度水平呈递增趋势,表现出受气候、植被和地形影响的地带性分布特征。森林土壤0~20 cm土层的平均有机碳密度(以面积加权)为3.89 kg/m2,低于我国自然土壤表层平均有机碳密度值(570 kg/m2),略高于全国耕作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值(3.00 kg/m2);在0~100 cm土层的平均有机碳密度为10.21 kg/m2,略高于近年来中国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的估算值(5.46~9.60 kg/m2)。  相似文献   
965.
运用静电学理论,建立计算二氧化硅增强石英纤维复合材料介电参数的经验模型,实现材料高温介电性能的温度特性模拟,并对材料介电性能的变化规律作出预测.模拟结果与实际结果基本相符,为材料改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66.
采用常规碱抽提(E)、氧加强的碱抽提(EO)、H2O2强化的碱抽提(EP)、氧和H2O2强化的碱抽提(EOP)对ClO2脱木素(D0)麦草浆进行改性,考查不同碱抽提方式的改性效果在后续漂段(D1)的体现,并就不同无元素氯(ECF)漂白流程(D0ED1、D0P、D0A/QP、D0EP、D0EPD1、D0EPP)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不同碱抽提方式对D0浆木素的改性效果不同,就对后续漂段D1的影响而言,4种不同碱抽提方式下纸浆的可漂性顺序为D0EOPD0EPD0EOD0E;在4种碱抽提方式所对应的D0ED1漂白流程中,D1段ClO2用量的增加对白度的提升是有限的,以0.8%~1.0%为佳;D0EPD1和D0EPP流程漂白效果优于其它流程,采用D0EPD1和D0EPP流程漂后白度可分别达到82.3%ISO和83.8%ISO,均适用于麦草浆短序ECF漂白.  相似文献   
967.
城市化地区土壤碳库,既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同时又深刻地影响着城市化地区的碳循环过程.本文在采集北京市西北部典型城市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样本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碳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样本土壤总碳质量分数w在0.918%~2.546%之间变动,城市林地、人工草地、山区林地样方的土壤总碳w较高,裸地最低,不同类型土壤差异并不十分显著.土壤有机碳w的变幅为0.196%~1.728%,不同类型土壤差异较为明显,最高为城市林地,其次为山区林地,最低为裸地;垂直方向上,自上而下土壤有机碳w有明显减少的趋势,但裸地和园地的这种特征表现不明显.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幅为9.617~52.915(t.hm-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差异较明显,最高为林地,此次是园地,最低为裸地;同类型样方土壤有机碳密度,大致有城市内部高于城市边缘的趋势.土壤无机碳w的变化幅度为0.087%~1.275%,城市内部或城市用地样方,高于城市外围或农业用地样方.而土壤碳氮质量比的变幅在10.905%~98.953%之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裸地表现出异常的高值,其次是人工草地,而耕地、园地、城市林地和...  相似文献   
968.
碳排放与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全球及主要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化石燃料人均碳排放和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以及人均GDP历史数据,考察了碳排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及社会财富的积累,必然伴随大量碳排放,因此减排势必会限制社会经济发展。初步分析表明,工业化程度达到峰值时对应的人均累计碳排放量因国家不同而异,但这一转折阈值至少为40tC。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居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的时期,未来发展需要一定的碳排放空间,因此在气候谈判中应努力争取自身排放权以及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69.
人类活动排放CO2包括3个重要时期,即185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至今,1950年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期至今,以及以1990年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标志的人类关注碳排放时期至今。作者利用1850—2008年世界化石燃料CO2排放量和人口数据,得到3个时期全球主要国家及我国的累计碳排放量与人均累计碳排放量。结果表明:过去近160年全球历史累计碳排放量为345PgC(1PgC=10亿tC);发达国家历史累计排放量与人均累计排放量均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1850—2008年,前者是后者的2.9倍(250和87PgC)和11.2倍(257和23tC);1950—2008年,分别是2.3倍(193和85PgC)和7.7倍(169和22tC);1990—2008年,分别为1.9倍(75和54PgC)和5.3倍(58和11tC)。尽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历史排放量的差距有缩小趋势,但发达国家的排放量一直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是大气CO2浓度升高的主要贡献者。对1850年以来中国的碳排放分析表明,3个时期历史累计排放量和人均累计排放量分别为31PgC与29tC,31PgC与28tC,21PgC与16tC。1980—2008年我国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均呈快速增加趋势,平均年增量分别为0.05PgC和0.04tC。这表明,我国正在失去历史碳排放量较低的优势,节能减排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70.
Zhu  Min  Ding  ZhongLi  Wang  Xu  Chen  ZuoLing  Jiang  HanChao  Dong  XinXin  Ji  JunLiang  Tang  ZiHua  Luo  Pan 《科学通报(英文版)》2010,55(31):3606-3611
The 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 (PETM) was a transient episode of global warming, associated with massive atmospheric greenhouse gas input that occurred at the Paleocene/Eocene boundary. Biostratigraphic and isotope stratigraphic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PETM event is well documented in the marl deposits of the Yuhuangding section in the Nanyang Basin, Central China, with a carbon isotope negative excursion of ~6.1‰ within 19-m-thick marl deposits. This is the highest resolution record of the PETM so far found in the world. The PETM event was triggered within 2-cm-thick marl sediments, with a decrease of δ13C (stable carbon isotope ratio) from –3.2‰ to –5.2‰, suggesting a massive methane hydrate release for a transient period that was possibly caused by a catastrophic event. A comparison between marine and terrestrial records indicates a “Three-Phase Model” for the PETM event. Initially there is a rapid negative excursion in the δ13C record, followed by a slowly decreasing trend, and then a gradual positive recovery, corresponding respectively to a rapid dissociation of oceanic methane hydrate, followed by a slow release of methane and then the consumption of the released metha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