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14篇 |
免费 | 57篇 |
国内免费 | 122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11篇 |
丛书文集 | 33篇 |
教育与普及 | 10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2篇 |
现状及发展 | 256篇 |
研究方法 | 1篇 |
综合类 | 1479篇 |
自然研究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37篇 |
2016年 | 35篇 |
2015年 | 59篇 |
2014年 | 85篇 |
2013年 | 55篇 |
2012年 | 94篇 |
2011年 | 74篇 |
2010年 | 64篇 |
2009年 | 84篇 |
2008年 | 96篇 |
2007年 | 108篇 |
2006年 | 84篇 |
2005年 | 75篇 |
2004年 | 80篇 |
2003年 | 84篇 |
2002年 | 49篇 |
2001年 | 48篇 |
2000年 | 46篇 |
1999年 | 52篇 |
1998年 | 49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28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28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33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26篇 |
1984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MDA-MB-468 is a human mammary adenocarcinoma cell line that overexpresses th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 receptor and
undergoes programmed cell death (apoptosis) in response to EGF treatment. Programmed cell death was shown to be greatly enhanced
when cells were growth-arrested prior to EGF treatment. Apoptosis was characterized by an initial rounding up and detachment
of the cells from their substrate starting about 12 h after EGF treatment, followed by chromatin condensation, nuclear fragmentation
and oligonucleosomal fragmentation of the DNA at about 24 to 48 h. Cell death was dependent on de novo protein synthesis.
We found a rapid induction of c-fos, c-jun and junB at the mRNA level after about 30 min of EGF treatment and a more delayed upregulation of fosB and fra-1. The junD gene was expressed in the absence of EGF, and it was moderately induced within 30 min of growth factor addition. The increase
of the different fos and jun mRNAs were paralleled by an increase of activator protein-1 (AP-1) DNA binding activity. A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P-1 complex
revealed similar levels of several Fos and Jun proteins. Based on the kinetics of AP-1 accumulation and cell death, it seems
likely that AP-1 contributes to the apoptotic cell death of EGF receptor-overexpressing MDA-MB-468 cells.
Received 21 July 1997; received after revision 6 November 1997; accepted 6 November 1997 相似文献
82.
探寻根瘤菌诱导刺槐后根表皮细胞分化成传递细胞的特异性表达基因及其分子机制.采用抑制差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on hybridization,SSH)技术构建刺槐根系被接种根瘤菌和未被接种根瘤菌二者间的正反两个c DNA文库.各挑选正反文库中500个克隆进行测序,在Blastn、Blastp、Swiss Prot、KEGG、COG、Interpro以及Gene ontology(GO)数据库中进行比对注释.结合生理过程对ESTs进行分析,共获得725条非冗余序列(uni EST),正反向文库分别为385条和340条,其中包括674个单一序列(singlets),51个拼接序列(contigs).在Nt库比对中有674条uni ESTs与已知基因匹配,占比93%;在Nr库比对中有648条序列有匹配蛋白,占比89%.有正向文库213个uni ESTs和反向文库156个uni ESTs能进行Geney ontology(GO)功能注释,在细胞组分被注释了270次,分子功能被注释了448次,生物过程被注释了484次.uni ESTs的功能分析显示,正向文库中多与细胞翻译后修饰、转录因子、细胞信号通路、细胞壁/细胞膜/内膜系统以及细胞骨架相关蛋白有关,部分是结瘤相关基因.而反向文库中与细胞生长、代谢物形成的基因相关较多,这与根瘤菌处理刺槐后的生理过程一致.在根瘤菌诱导的刺槐根组织文库中发现特异性基因如MYB类转录因子、囊泡相关膜蛋白等与传递细胞相关的基因,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此类传递细胞的形成分化机制. 相似文献
83.
米非司酮对JAR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非司酮是一类抗孕激素和抗糖皮质激素药物,在临床被广泛用于早孕的终止.发现米非司酮能抑制人滋养层瘤细胞(JAR)的生长.药物处理使细胞形态出现典型的凋亡特征.被处理细胞的DNA经琼脂糖电泳呈凋亡细胞特有的云梯状条带.原位凋亡检测也证实了凋亡细胞的存在.临床样品分析证明,米非司酮药物流产的人绒毛组织也发生了明显的细胞凋亡.说明米非司酮诱导流产的机制除了对子宫蜕膜的作用外,还可能与诱导滋养层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84.
本文用Grimelius银染法对家鸽肠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在光镜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5.
86.
目的体外分离胰腺干细胞,选择最佳培养条件探索胰腺干细胞在体外环境下向β细胞的分化情况.方法取SD大鼠胰腺组织,胶原酶消化,密度梯度离心获得纯化的胰腺导管上皮细胞.采用分步诱导法诱导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向胰岛β细胞分化;用胰岛素释放实验检测胰岛功能,免疫荧光法检测nestin,PDX-1,CK-19,CK-20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等的表达.结果胰腺消化培养6~12h,可看到胰腺导管上皮细胞贴壁生长,通过4步诱导培养,nestin阳性细胞快速生长,并可分泌胰岛素.结论体外分离的成人胰岛前体细胞,在诱导因子的作用下,胰腺干细胞可定向分化为β细胞,有望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87.
从术后肝癌病人的外周血中诱导树突状细胞(DC),并经自体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DC,用流式细胞仪、^3H-TdR掺入法及MTT法检测了DC表面分子的表达、DC刺激T细胞的增殖效应及DC诱导的T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进而比较经自体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DC与其它条件下的DC功能的差异.结果显示: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DC的功能较未致敏DC显著提高,其可诱导自体混合淋巴细胞强的增殖效应,同时诱导的T细胞对自体肝癌细胞有较强的杀伤率. 相似文献
88.
89.
经电泳分析,王瓜根活性蛋白可分为两种:其一是酸性蛋白,具细胞毒作用,等电点测定 P~I 为3.2,PAGE 电泳测定分子量为6.76×10~4道尔顿;其二是碱性蛋白,等电点为9.3,PAGE 电泳测定分子量为1.58×10~4道尔顿;微具细胞毒作用。王瓜根活性蛋白属糖蛋白,经纸层析和薄层硅胶 H 层析证实含半乳糖和木糖。扫描电镜观察和光镜连续观察,显示酸性蛋白对肺腺癌细胞的体外培齐有杀伤作用,当培养液含120μg/ml 时杀伤率达58%,对正常肺细胞作用弱;碱性蛋白对肺腺癌细胞杀伤作用较差,在同样剂量时只有47.6%杀伤率。新鲜王瓜根原汁有很强的杀伤肺腺癌细胞作用,剂量在26g/ml 时,杀伤率达60%;当提高到105g/ml 时,杀伤率达74%。试验结果提示:王瓜根活性抗癌物质,除指三萜—葫芦素之外,可能还存在另一种活性物质。这种活性抗癌物质对肺腺癌细胞表面微绒毛无作用,经处理24小时后,癌细胞开始变形,表现为不同程度内陷,32小时癌细胞膜开始溶解,48小时癌细胞溶成团块。 相似文献
90.
Fn和RGD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损伤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纤维连接蛋白(Fn)、精-甘-天冬氨酸肽(RGD)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C)损伤修复的影响,用永生化人BEC进行培养,将培养细胞分为7组:1.对照组;2.臭氧(O3)应激组;3.O3 EGF组;4.O3 Fn组;5.O3 RGD组;6.O3 Fn 钙调素抑制剂W7组;7.O3 Fn 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Genestin组,分别测定各组的损伤修复指数(RI),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比较.结果发现O3应激组的损伤修复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O3 EGF组、O3 Fn组和O3 RGD组损伤修复指数则显著高于O3应激组(P<0.01),Fn的促损伤修复效应可被W7和Genestin阻断(P<0.01).该实验表明EGF,Fn和RGD对BEC的损伤后修复有保护作用,Fn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酪氨酸磷酸化途径和钙调素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