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1.
以莰烯为原料,先经Vilsmeier-Haack甲酰人反应制得E型莰烯醋,将后者控制氧化得E型8-莰烯基甲酸。在硫酸催化下使2分别与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进行酯化反应合成了2的四种酯,并进行了纯化和结构分析,氧化及酯化的得率都较高,而且甲酯与乙的香气良好。  相似文献   
12.
以莰烯为原料,经Vilsmeier-Haack反应、氧化反应得到莰烯酸,再经酰氯化、酯化反应,合成了一个新化合物莰烯酸薄荷酯,其结构经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莰烯酸属三斜Triclinic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606 59(13)nm,b=0.742 31(17)nm,c=1.206 2(3)nm,α=86.896(4)°,β=79.298(3)°,γ=76.083(3)°,V=0.518 0(2)nm3,Z=1.在莰烯酸的不对称单元中有1个莰烯酸分子,相邻的莰烯酸分子通过分子间O—H…O氢键相互连接.莰烯酸薄荷酯属正交晶系,P21212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192 26(13)nm,b=1.723 51(19)nm,c=1.957 7(2)nm,α=90°,β=90°,γ=90°,V=4.022 8(7)nm3,Z=1.在莰烯酸薄荷酯中存在1个莰烯酸分子和1个薄荷醇分子,莰烯酸和薄荷醇通过酯基相连.  相似文献   
13.
莰烯在硫酸催化下与1.2-丙二醇反应,制得1-冰片氧基-2-丙醇,产率42.6%.1-冰片氧基-2-丙醇用三氧化铬的硫酸溶液氧化后得到冰片氧基丙酮,产率77.6.上述合成的化合物均进行了MS.IR.HNMR分析和评香鉴定.  相似文献   
14.
松轻油经碱液预处理后,用SM-250型工业孔板波纹填料塔(D=300 mm、h=10.1 m)以真空间歇精馏方式进行分离试验,分别得到富含蒎烯、莰烯、苧烯(双戊烯)及对-伞花烃、萜烯醇等组分的馏分.以精馏投料量为基准,α-蒎烯质量分数达80.1 %以上的馏分得率为22.3 %,其中α-蒎烯质量分数最高达86.1 %;α-蒎烯与β-蒎烯总质量分数达61.3 %以上、蒎烯和莰烯总质量分数达92.5 %以上的馏分得率为31.8 %;馏分中蒎烯和莰烯总质量分数最高达99.1 %;苧烯(双戊烯)及对-伞花烃总质量分数达64.2 %以上的馏分得率为23.1 %,其总质量分数最高达76.4%;萜烯醇质量分数最高达49.0 %,其馏分得率只有3.1 %.精馏过程塔顶压力控制在12~4 kPa范围,回流比控制在1:1~8:1范围,塔釜终温为152 ℃左右;精馏过程塔釜温度容易控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用莰烯合成磺基琥珀酸酯表面活性剂的方法和合成工艺研究。并对TOM和TOSS中的萜烯基进行了分析和表征。TOM和TOSS中的萜烯基主要是异冰片基。  相似文献   
16.
以莰烯和甲基丙烯酸为原料,采用直接加成酯化法合成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IBOMA).分析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莰烯与甲基丙烯酸的物质的量之比、催化剂种类及用量、阻聚剂种类及用量等对产物得率和反应选择性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适宜的合成工艺条件:以10%的Amberlyst 15作催化剂、0.03%的吩噻嗪作阻聚剂、甲基丙烯酸与莰烯物质的量之比为1.3∶1、酯化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8~9 h,在此工艺条件下,产物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的平均得率为80.2%,平均选择性为95.3%,酯含量大于99.2%.采用GC-MS、FT-IR等分析技术对产物性能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7.
莰烯酸酰胺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莰烯为原料,经Vilsmeier-Haack反应、氧化反应、酰氯化反应、酰胺化反应,合成了新化合物莰烯酸酰胺,其结构经IR、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合成的莰烯酸酰胺属triclinic晶系, 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2200(9) nm, b=0.8036(6) nm, c=1.0654(8) nm,α=90.000°,β=96.981(9)°,γ=90.000°, V=1.0368(13) nm3, Dc =1.161 g·cm?3, Z =1,μ=0.073 mm?1, F (000)=400, S =1.080,最后一致性因子为R1=0.0829, wR2=0.1829.化合物分子通过分子间N—H…O氢键作用相互堆积,形成空间3维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