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6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79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41篇
教育与普及   12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91篇
综合类   2319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71.
Methods were developed to determine the mass ratios of carbon isotopes in trace amounts of aerosol carbonate. A Finnigan MAT 252 mass spectrometer fitted with an on-line Kiel device was to determine the ^13C/^12C ratio in CO2 produced from the carbonate. A study using these methods was conducted to characterize the carbonate carbon isotopes in aerosol samples collected in Xi‘an on dusty and normal days during March and April 2002. Results of the study demonstrate that insights into the origin of the dust can be deduced from its isotopic composition. That is, the δ^13C ofcarbonate for dust storm samples ranged from -1.4‰ to -4.2‰, and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sandy materials in dust source regions upwind. In contrast, for non-dusty days δ^13C ranged from -7.5% to -9.3‰, which is more similar to fine particles emitted from local surface soils. Comparisons of dust storm aerosols with surface soils from source regions and with aerosol samples collected downwind indicate that the δ^13C values did not change appreciably during longrange transport. Therefore, carbon isotopes have the potential for distinguishing among source materials, and this approach provides a powerful new tool for identifying dust provenance.  相似文献   
72.
香气成分的协同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然产物中香气成分繁多且结构各异,这些香气成分能客观地反映天然产物的风味特点。从嗅觉产生的机理、特征香气分子形成理论和香气物质间协同作用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天然产物的香气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即通过嗅觉受体与香气分子结合,激活并传导到大脑皮层,最终完成香气感知,解释了嗅觉产生过程;从分子振动理论和识别理论角度,解释了天然产物特征香气形成原因;从阈值法、S型曲线法、OAV法、σ-τ图法等宏观层面,钙离子成像法和细胞电生理等微观层面的两个角度,解释了香气物质间的相互协同作用方法,并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3.
 根据中东地区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渗透率分布范围大、低渗与中高渗渗流规律并存的特征,针对低渗点存在启动压力梯度而难以动用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低渗点启动压力梯度对油藏波及系数的影响规律,通过耦合低渗点启动压力与井间驱替压力分布,提出考虑低渗点启动压力梯度的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波及系数修正方法。以中东地区M油藏为例进行应用分析,计算得到的渗透率为5×10-3~35×10-3 μm2、变异系数为0.6~0.8时,波及修正系数分布范围为0.75~0.99,证明了该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波及系数修正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4.
【目的】为保护漓江流域水环境及揭示区域碳酸盐岩风化过程提供基础数据及科学支撑。【方法】通过收集一个水文年漓江干流典型断面的水样,并进行水化学分析来研究水体中离子化学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漓江两个断面水化学类型都为Ca-HCO_3型,河水主要离子组分受到水岩作用的控制。两个断面对比来看,上游大面圩(DM)断面受到部分降雨输入的影响,而下游普益(PY)断面受到更加强烈的碳酸盐岩风化作用的影响。漓江两个断面HCO_3~-、Ca~(2+)离子浓度表现出雨季小于旱季的现象,主要受到雨季降雨和流量增大的影响,而SO_4~(2-)、NO_3~-、Cl~-离子浓度出现雨季大于旱季的现象,则主要受到农业活动、城市排污的影响。此外,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漓江碳酸盐岩风化受到外源酸的影响,进而影响岩溶风化碳汇效应的评估。【结论】漓江典型断面水体优势离子(HCO_3~-、Ca~(2+))变化特征主要受到地质条件的控制,岩溶作用强度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SO_4~(2-)、NO_3~-、Cl~-离子则受到不同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变化。  相似文献   
75.
以头孢他啶母液为原料,采用悬浮结晶冷冻浓缩技术回收头孢他啶母液中的有效成分。在单因素试验数据基础上,以头孢他啶回收率为评价指标,应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对冷冻温度、冷冻时间以及搅拌速率3个提取条件进行3因素3水平回归分析,优化最佳提取条件。得出头孢他啶最佳回收工艺条件为:冷冻温度-7 ℃,冷冻时间3 h,搅拌速率20 r/min。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此条件下头孢他啶回收率达到93.15%。结合生产实际情况优选的悬浮结晶冷冻浓缩工艺稳定,为头孢他啶的后续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6.
详细介绍了力学性能测试、松散堆积密度法、萃取法测接枝率等改性碳酸钙性能测试法。讨论发现,3种方法的测试结果完全吻合,由此可证明松散堆积密度法、萃取法测接枝率也是行之有效的测试新方法。  相似文献   
77.
采用介观的化学朗之万方程研究了内噪音对于钙离子阵发振荡行为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体系的信噪比值在某一内噪音强度下,即某一细胞体积下达到最大.这一行为与随机共振现象相似,称之为显式阵发振荡随机共振.若采用相关时间度量阵发振荡的相关性,则阵发振荡的相关时间也会在某一细胞体积下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78.
川东南震旦系-志留系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但勘探程度极低.以地表露头、钻井资料及二维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储层特征综合评价研究,认为上震旦统灯影组白云岩、下志留统石牛栏组颗粒灰岩为区内的主要储集岩,沉积相、岩溶作用及裂缝发育程度为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储层沉积相区域对比研究表明,主要储层横向展布特征是:灯影组白云岩在研究区广泛且稳定分布,石牛栏组颗粒灰岩主要发育于泸州-赤水-道真以南的台地相区.  相似文献   
79.
黔南石炭系层序地层格架中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三级层序地层格架内,从体系域及层序界面的角度对黔南石炭系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LST有关的成岩作用主要为范围广泛的暴露溶蚀作用;与TST有关的成岩作用主要发育于海底成岩环境和混合水成岩环境,其中后者会随着海平面的不断上升而向大陆迁移;与HST有关的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发育于海底成岩环境的胶结作用及高位晚期的大气淡水成岩环境中的溶蚀、胶结和白云石化作用.与Ⅰ型层序界面有关的成岩作用主要有溶蚀作用、胶结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成岩时间长、强度大,并且在黔南可进行区域对比;与Ⅱ型层序界面相关的成岩作用发育规模小,对碳酸盐岩的改造能力较弱.与HST有关的成岩作用及与Ⅰ型层序界面有关的成岩作用对碳酸盐岩储层的改造能力强,往往可形成厚层的白云岩及规模较大的溶蚀孔洞体系,因此,可以作为有利储层追踪对比及预测的有力地质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80.
位于沾化凹陷的孤岛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为菱形断块山, 边界断裂为多条断层构成的断裂带, 潜山主体构造呈短轴穹隆构造, 潜山为多期构造叠合的继承性隆起构造.潜山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有晶间孔和晶间溶孔、粒间孔和粒间溶孔、铸模孔、砾内-砾间孔和砾内-砾间溶孔、溶洞、溶蚀缝和构造缝、方解石晶簇间孔等.储层基质孔隙度大部分低于2%,孔隙度随深度变化不大; 渗透率从几十个10-3 μm2到0.0001×10-3 μm2,渗透率随孔隙度的增大而增大.潜山的生储盖组合为下生上储顶盖型,但油源侧向运移.油气成藏特征有南北逢源、复式立体输导、高凸指向、混源充注、断层控制、缝洞发育、逸顶"天窗"和局部成藏等.由于孤岛潜山长期隆起,潜山顶部位缺失1.84 km2东营组,直接与馆下段砂砾岩体相接,形成一个油气向上逸散的"天窗".这是导致潜山不能大规模聚集油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