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37篇 |
免费 | 452篇 |
国内免费 | 99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204篇 |
丛书文集 | 58篇 |
教育与普及 | 23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1篇 |
现状及发展 | 8篇 |
综合类 | 229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7篇 |
2024年 | 61篇 |
2023年 | 67篇 |
2022年 | 79篇 |
2021年 | 71篇 |
2020年 | 88篇 |
2019年 | 66篇 |
2018年 | 61篇 |
2017年 | 65篇 |
2016年 | 65篇 |
2015年 | 77篇 |
2014年 | 112篇 |
2013年 | 88篇 |
2012年 | 133篇 |
2011年 | 122篇 |
2010年 | 93篇 |
2009年 | 122篇 |
2008年 | 112篇 |
2007年 | 123篇 |
2006年 | 107篇 |
2005年 | 95篇 |
2004年 | 111篇 |
2003年 | 94篇 |
2002年 | 64篇 |
2001年 | 63篇 |
2000年 | 54篇 |
1999年 | 61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42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92.
采用经典的三维光弹性实验技术和新兴的焦散线实验方法,分别研究了螺栓联结件的三维接触应力及其接触影响区域。所得实验结果为汽缸盖接触联结系统的设计、机械螺栓联结零件的有限元计算及其可靠性分析,提供了实验依据,并开拓了焦散线法实验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93.
为了使救援机器人在危楼环境下能够精确地检测人体关节点,以代替救援人员进入危险现场,提出了 一种基于救援机器人的人体关节点检测方法.首先,通过Kinect相机获取人体关节点检测数据,采用归一化的方法对关节点数据进行平滑预处理.其次,对预处理数据加入人体关节长度约束和关节旋转角约束,从而生成每个人体关节点空间位置.最后,采用Tsai方法进行手眼标定,得到机械臂和伤员之间的距离.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危楼救援环境下能够准确测量伤员关节点位置,验证了所提出检测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4.
95.
以一实际井架(ZJ20)作为算例,探讨了背部腹杆联接刚度对“П”型井架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了背部腹杆节点在空间铰、柱形铰和刚性三种理想联接方式下井架系统的动力特性,给出了前6阶模态和自振频率。揭示出当背部杆节点在空间与刚性联接两种极端情况之间变化时,井架系统前6阶自振频率可发生27%-48%的对其均值的偏离。 相似文献
96.
97.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新鲜肩锁关节Ⅲ度脱位的新技术,并探讨改良双Endobutton技术治疗TossyHI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28例Tossym型肩锁关节脱位,采用双Endobutton技术重建喙锁韧带的功能。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24~51岁,平均(33.6±11.2)岁;采用改良双Endobutton技术,手术时间在伤后1~7d,平均(3.5±2.3)d,术后1周开始功能锻练。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评定疗效。结果2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4~18月,平均6.4月,脱位全部复位,无再脱位。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按照Karlsson标准评定患者术后的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A级2l例,B级7例。结论改良双Endobutton技术创伤小,固定牢固,操作方便,是TossylH型肩锁关节脱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8.
某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距今已80余年,由于新规划需要对其进行移位保护.就位连接对移位建筑的后期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其移位关键技术和就位连接方法进行探讨.结合该工程的就位连接方法,对就位连接节点的受力性能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该框架结构就位连接性能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9.
刘少丽;戚慧志;杜浩浩;邓超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24,44(6):625-634
针对目前电路焊点缺陷检测方法效率低、准确度差、焊点图像样本量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度量学习的快速识别焊点缺陷的方法. 首先利用工业相机搭配远心镜头获取焊点图像. 通过挖掘焊点图像特征,设计交点检测法来分割焊接单元图像,制作焊点缺陷数据集. 在此基础上,设计焊点图像全局特征与局部表征提取方法来对焊点的两类特征进行融合,并对注意力机制进行改进,加入到全局特征提取模块中. 对焊点缺陷的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最终实现了准确率达到98.4%,满足焊点缺陷检测的实际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