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6篇
丛书文集   12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现状及发展   15篇
综合类   25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合成并表征了三个钌(II)多吡啶配合物[Ru(phen)2(7-CH3-dppz)]2+ (i)、[Ru(phen)2(7-F-dppz)]2+ (ii)和 [Ru(phen)2(7-CF3-dppz)]2+ (iii).利用光谱法和粘度实验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结合行为.结果表明3个配合物均以插入方式与DNA结合,其与DNA的亲和力顺序为(ii) > (i) > (iii).同时采用密度泛函(DFT)理论计算合理解释了3个配合物与DNA结合行为的差异.  相似文献   
22.
测定了铅(Ⅱ)以丙二酸根(mal)作为第一配体,以一些氨基酸(aa)作为第二配体形成的1:1:1型混合配体化合物的稳定常数logβ_(11)。其中氨基酸分别为组氨酸(his)、脯氨酸(pro)、甘氢酸(gly)、苯丙氨酸(phe)、丝氨酸(ser)、丙氨酸(ala)和谷氨酸(glu)。计算了混合配体化合物的统计期望值和△logK、logX值。结果表明,上述混合配体化合物具有额外的稳定性,其稳定性与第二配体的碱性之间存在着直线关系。  相似文献   
23.
24.
以D.S.D.酸为桥基,氯三嗪为活性基,对-氨基苯甲酸、对-氨基苄基膦酸、对-氨基苯磺酸为尾基合成了三只对称型无色活性配基,其结构经波谱法及色谱法验证;比较了它们对碱性磷酸酶的纯化功能。结果表明:以苯甲酸及苄基膦酸作尾基者效果较好,回收率达80%以上;配基浓度及缓冲液pH值对回收率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25.
研究了相转移催化剂(PTC)在液固相体系中,转移萃取非解离型中性分子氰 化亚铜的过租。研究表明各类催化剂对氰化亚铜的萃取主要决定于各自所提供的配 位原子,其萃取转移能力可用平均络合数衡量。  相似文献   
26.
在非水介质中合成了六种轻稀土氯化物与配体 N,N′-二甲基 - N,N′-二苯基 - 3,6 -二氧杂辛二酰胺 (DMDD)形成的固体配合物 ,通式为 [L n(DMDD) Cl2 (H2 O) 2 ]Cl(Ln =L a~ Eu,不包括Pm) .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 TG- DTA分析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在这些新配合物中 ,配体 DMDD表现为四齿配位行为  相似文献   
27.
钒刚玉光学和磁学性质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根据完全对角化方法和一种类晶体场模型 ,统一地解释了α- Al_2 O_3:V~(3 ) 的光谱、电子顺磁共振g因子和零场分裂D值 .理论计算值与实验符合得很好 .此外 ,导出的V~(3 ) 位置的位移量 0 .0 0 86nm与浓缩红宝石中Cr3 位置的位移量 0 .0 0 6nm相接近 .  相似文献   
28.
以HTTA为端基与乙二胺、二乙三胺及丙二胺缩合制得H2TTAen,H2TTAdien,H2TTAPn3种Schiff碱.它们既类似于聚酸可作多齿螯合配体,又与p-二酮类似,其羰其可以异构成烯醇式,为一个二元酸.用多种近代分析测试方法对其组成和基本性质进行了表征,用PH电位法和光度法测定了酸离解常数.  相似文献   
29.
Aldose reductase is involved in the polyol pathway, catalyzing the reduction of glucose to sorbitol. However, due to pronounced binding site adaptations, the enzyme can operate on a broad palette of structurally diverse substrates ranging from small aliphatic and aromatic aldehydes up to steroid-type ligand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ly accessible crystal structures of aldose reductase complexes reveals four binding-competent protein conformations. Additional relevant conformers are detected through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They indicate an equilibrium of several conformers which is shifted towards the binding-competent geometries upon ligand binding. Such a manifold system with several alternative binding site conformers requires some tailored concepts in virtual screening. We followed two strategies, both successfully suggesting new micromolar inhibitors. In a first attempt, we concentrated on one preferred conformer and performed a virtual screening, assuming that the binding pocket of aldose reductase adopts only this conformation. In a second approach, we followed a ligand superpositioning method. Ligands were extracted in their bound conformations from three different crystal structures, all accommodating the ligands with different active site conformations. After merging these ligands into one supermolecule, mutual alignments were computed, taking candidate ligands from a screening database. The latter strategy also retrieved several structurally new inhibitors of micromolar potency.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