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1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47篇
系统科学   59篇
丛书文集   68篇
教育与普及   28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现状及发展   16篇
综合类   202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针对空化现象对机械性能所产生的影响,用FLUENT软件对后弯叶片轴流泵内部流场进行三维数值计算。通过三个后弯叶片方案与直叶片方案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后弯叶片有效地改变了轴流泵内部气体的分布,叶片吸力面的完全空化面积明显减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气泡对泵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992.
针对泵送混凝土泵管堵塞现象,从材料、设备、施工等角度分析研究了形成的原因,从而为防止堵管现象提供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93.
讨论了柴油机VE泵回油温度控制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并以与南京汽车研究所联合研制的柴油机燃油温度自动控制装置为例,论述了控制方案、控制量的计#及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994.
导叶对轴流泵负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蒸发器结构特点、轴流泵内液体流动的分析,认为导叶对轴流泵的负荷有直接的影响,提出了消除影响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995.
详细记述了对中铝山西分公司焙烧二车间真空A泵减速机故障进行检查分析和修复的全过程,找出了故障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修复方案并提出了应采取的具体维修措施。  相似文献   
996.
997.
为了设计燃气机热泵的变容量控制器,利用建立的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实验对串级模糊控制和串级PID控制系统的响应过程进行了研究.串级控制系统的主回路分别采用模糊控制和PID控制,比较分析了两种控制策略在不同工况下的控制效果,以及它们克服干扰的效果.仿真结果表明:同串级PID控制相比,串级模糊控制具有超调量少、系统输出比较平缓及达到稳态的时间短的优点;串级控制可以有效地克服系统的干扰,提高控制质量.  相似文献   
998.
结合航煤的实际情况,在实验条件下观察温度、pH值、Fe2+和Cl-4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采用了正交试验设计,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通过极差和方差分析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最优生长条件是温度为35℃、pH值为7、Fe2+的浓度为150 mg/L和Cl-的浓度为1.5 g/L.Fe2+浓度对航煤中微生物的影响比pH值的影响要大,具有一定代表性,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防治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999.
摆线三螺杆泵的密封条件之一是衬套的长度必须满足最小工作的长度,才能将吸入腔和排出腔严密地隔开。通过接触线方程推导了衬套最小工作长度应满足的条件,并给出了不同密封腔的三维图形,可作为正确确定衬套长度,分析泵的瞬时流量、压力分布和容积效率等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ANSYS的混流泵泵体模态及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验证混流泵泵体设计的合理性及对混流泵进行进一步的动态响应分析奠定基础,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了混流泵泵体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仿真计算,对其进行了模态及强度分析,得出了泵体前10阶固有频率和振型,求解出了泵体应力和应变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模态分析和强度分析验证了混流泵泵体设计的合理性,为整个系统的动态响应计算和分析奠定了基础。研究结论为其进一步结构改进、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为理论设计和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