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9篇
系统科学   36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12篇
综合类   234篇
自然研究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Bionic asymmetry: from amiiform fish to undulating robotic fin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imilar to bionic non-smooth which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in anti-resistance and anti-adhesion, bionic asymmetry is also an inherent property of biological systems and is worth exploring for conceivable pragmatic applications. Therefore, bionic asymmetry for undulations is of main interest in this paper. We initially investigate bionic asymmetry with a case study of the undulating robotic fin, RoboGnilos, which evolved from the long dorsal fin of Gymnarchus niloticus in the amiiform mode. Sinc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e-existing undulating fins is hardly satisfactory, we obtain bionic inspirations of undulatory asymmetry through observations and measurements on the specimen of G. niloticus, to improve upon the performance. Consequently, the newly acquired innovation for bionic asymmetry is incorporated into the previously derived kinematics model, and also applied to the experimental prototype. Both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verify that bionic asymmetric undulation generates better propulsion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linear velocity and efficiency) than the traditional symmetric modes with the same undulatory parameter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Defense Fundamental Research Project of China (Grant No. D28200613) and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50405006)  相似文献   
42.
有效的流程重组是当今企业面临的一项相当重要的课题,将顺序执行的工作流变为并行执行的工作流是企业流程重组中的一个重要的规则,研究了任务不对称对企业流程重组成本的影响,发现这一规则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流程。在工作任务不对称的情况下,这一规则对流程重组是有效的,同时,研究了任务不对称与其他一些影响流程设计的因素(如知识强度、客户化程度等)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3.
小信号增益及环时间非对称性对TOAD开关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充分考虑了太赫兹光非对称解复用器中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增益饱和与恢复的影响,深入分析研究了小信号增益及环时间非对称性对TOAD开关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信号增益对开关窗口的形状影响显著,但对宽度影响很小;在环中点附近的某一定范围内,TOAD解复用输出随环时间非对称性的变化而急剧变化。严重影响TOAD的输出性能。  相似文献   
44.
双重信息不对称下有效的经济竞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双重信息不对称下,即悖逆选择与败德行为并存下,有效经济竞赛机制之设计问题.刻划了有效的经济竞赛机制之特征,并证明了在双重信息不对称下,当监督精度外生给定时,分离均衡难以达到.而通过对监督精度的适当调节,委托人可以设计一种既能引致自我选择又满足激励相容条件有效的经济竞赛机制.  相似文献   
45.
讨论了理想调节网络对三相电力负荷中的无功与三相不平衡进行完全调节的基本原理,给出了应用理想调节电纳与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提取负荷聚类特征的方法,聚类特征可用于用户电力调节系统的优化设计。工程实例表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46.
无限长空间板在轴对称荷载作用下的位移和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汉克尔变换导出了无限长空间板在轴对称荷载作用下的位移和应力解答,并通过与完全位移约束下的有限深地基模型、半无限大弹性地基模型和文克尔地基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分析结果表明:当H→∞时,无论底部是光滑刚性支承约束还是完全位移约束,在法向集中力作用下得到的水平面位移结果与半空间体的布希涅斯克位移解答在水平面上的位移是一致的;当H→0时,底部是光滑刚性支承约束与底部是完全位移约束取极限得到的文克勒地基基床系数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47.
针对近些年上市公司从"被"媒体关注到战略性"媒体倾斜"转变中媒体的公司治理动因分析不足的问题,提出了结合公司治理、信息经济学理论及媒体互动中介效应分析新闻报道倾向性对股东利益影响的内在关联性的新方法.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财务和媒体相关数据,采用单变量多因素耦合方法,分析了倾向性报道对公司股东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与市净率等因素的经济压力,揭示了上市公司"媒体关联"的真正动机.研究表明:1)高强度的新闻报道倾向性有助于媒体信息中介效应的发挥,从而改善股东的利益及其与上市公司的关系;2)媒体激励作用在积极的、正面的媒体报道倾向样本中更明显;3)上市公司所在地区的高市场化程度会强化两者间的关系.在控制了宏观环境行政处罚变量后,实证结果依然显著.文章加深了对媒体的公司治理效应和关联动机的认知,有助于上市公司价值的实现及其与主要利益相关者关系的改善.  相似文献   
48.
通过构建一个具有不对称性特点的垄断竞争的空间模型,把规模经济、旅行成本以及多样性偏好和产品差异化等因素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并分析了这些因素对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文章认为,为提升市场份额,区位条件较差、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不足、市场知名度低的地区应强调旅游产品的地方特色,优先发展观光产品,并坚持政府主导战略.而接近市场的城市近郊区应重点发展度假产品.  相似文献   
49.
中国市场存在显著的正反馈交易,且追涨程度远超过杀跌程度.这种现象本文称之为正反馈交易的涨强不对称.本文旨在研究这种涨强不对称是否具有定价能力.本文在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反转因子、正反馈因子和涨强不对称因子,对2010年以前上市的全部A股从1998年1月至2016年10月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本文发现,涨强不对称因子的表现显著区别于正反馈因子和反转因子;尽管单一来看正反馈因子、反转因子和涨强不对称因子都有一定的定价能力,但在多因子模型中正反馈因子和反转因子的定价能力很弱,只有涨强不对称因子有显著的定价效果;且这种定价能力不是因为追涨、杀跌、流动性溢价或投资者情绪造成的.总之,涨强不对称是一个有别于传统因子的新定价因子,且其定价能力可能源于市场补偿非理性投机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50.
应用阈值回归模型分析在不同经济增长阶段, 经济增长、工业结构、全要素电力使用效率和电力价格对电力消费的 差异性影响, 并基于此揭示1980--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与电力消费增长的非对称变化特征. 研究表明: 不同经济增长阶段各变量对电力消费的 作用存在差异, 人均GDP增长率高于9.25%时, 工业结构的重型化显著推动电力消费的增长, 而电力使用效率并未得到有效提高, 对电力消费 增长的抑制作用有限; 反之, 人均GDP增长率低于9.25%时, 经济增长是促进电力消费的主要力量, 电力使用效率的提高则有效地抑制了电力 消费的过快增长. 分析结果也表明, 电价扭曲削弱了价格机制配置电力资源以提高电力使用效率的作用, 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力价格改革势在 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