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7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63篇
系统科学   54篇
丛书文集   17篇
教育与普及   9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11篇
研究方法   2篇
综合类   6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31.
基于优先规则筛选的装配序列规划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现有装配序列规划方法在多目标优化求解准确性和效率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新的装配模型及序列优化算法.首先构造了结构紧凑、包含更多装配关系信息的接触-连接矩阵,以及能有效解决非正交方向装配问题的扩展干涉矩阵,研究了通过干涉检测自动提取矩阵信息的方法.从自动化和量化角度研究了影响装配效率的若干规则,提供定制各规则及其优先顺序的柔性.提出了根据以上信息逐级筛选最优解,以构造最优序列的优化算法.最后以UG为平台开发了原型系统,以阀门为例,验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高效性及其良好的可视化仿真效果.  相似文献   
532.
通过蓝白斑筛选技术从太湖底泥中筛选出11株聚磷菌,进一步筛选出一株高效聚磷菌,命名为G19。经过生理生化分析初步鉴定G19为李斯特氏菌属。研究表明,G19能够在废水合成培养基中较好生长,在TP初始浓度为0.33mg/L,温度为25℃下,经过两天生长,废水合成培养基中TP下降到0.08 mg/L,除磷率高达到75.8%。实验采用自制环形水槽,当水流扰动时形成主流区和回流区,研究G19在主流区和回流区对水体中磷的去除作用,实验表明在回流区存在紊动强度较大时,高效聚磷菌除磷作用明显。试验结果对污水处理及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33.
To isolate Fe-deficient related (Fdr) genes, an expression cDNA library of 4.5×105 pfu/μg has been constructed from maize roots in iron-stress. 6 clones have been screened from the cDNA library by differential hybridization screening. It is proved that anFdr3 cDNA clone expressed stronger under iron-deficient condition than under iron-sufficient one by Northern blot and Western blot.  相似文献   
534.
精益生产是现代企业的追求目标,文章结合某车桥企业冲压车间推行精益生产的实例,从板材采购方式决策、定制模具决策及技术改造决策3方面分析,采用决策树技术进行方案选择,实践证明采用决策树决策简洁可行,对推行精益生产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35.
将p66shc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克隆到含有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新霉素抗性基因的pGL3B-neo载体中,然后将重组质粒pGL3B-neo-p66shc转染入人的肺癌细胞A549中,通过单集落分离法得到含有重组质粒的稳定细胞系A549/p66shc。利用这个以报告基因为基础的药物普筛系统,筛选了数百种中药提取物及单体化合物,发现抑制率达到50%以上的2种中药提取物和8种单体化合物。  相似文献   
536.
白腐菌的筛选及对松木片木素和树脂的脱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从野外筛选得到的白腐菌对造纸原料马尾松的木素降解和树脂脱除能力,将带菌样本经室内平板初筛及平板变色反应复筛,得到了20株纯白腐菌菌株,并对变色系数最小的一株菌株G进行松木片固体接种试验,测定3、5、7、9天后松木片的木素、树脂降解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松木片失重率逐渐增大,K lason木素和总木素含量逐渐降低,二氯甲烷抽提物脱除率逐渐增大.表面扫描电镜(SEM)照片表明,接种白腐菌的木片细胞壁上产生了明显的腐朽沟槽现象;切片断面显微结构显示,在细胞壁及胞间层有菌丝出现.  相似文献   
537.
以生物紊标记的钙调素为探针,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λZAP Ⅱ cDNA表达文库中分离到9个阳性克隆.融合蛋白经CaM-gel overlay分析,其中Y1编码的融合蛋白在1mmol/L Ca^2+存在下与胶体金标记的钙调紊有明显结合.序列测定结果显示其外源片段全长为726bp,含有一个476bp的开放阅读框.GenBank数据库搜索及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为拟南芥1号染色体基因组5661~7013序列,编码一未知蛋白,但与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5A(elF5A)具87%的同源性,并具相似的分子量、等电点和相同的保守序列.与eIF-5A的结构特征比较,可初步确定Y1编码的蛋白为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5A家族中的新成员.即拟南芥1号染色体5661~7013序列为一尚未报道的翻译起始因子基因+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其c端122~135氨基酸残基处有一双亲α-螺旋结构,这一结构与大多数钙调素结合蛋白中的钙调素结合位点的结构特征一致.该序列已提交NCBI Banklt数据库,登录号为AF492850.  相似文献   
538.
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基于各种形式的群体专家研讨是激发智慧的最好途径,但是,在研讨厅内对具有极其灵活多变的多个专家的智慧进行定量描述与整体分析显得相当复杂,由此也给智慧综合集成带来了较大困难.基于专家智慧点的聚度计算与聚度场描述为分析多个专家智慧提供了方便,通过聚度可以找到研讨中的受关注点和受批判点,结合不同智慧点,重视受批判点对受关注点的冲击和调整,由此综合得出合理观点,形成智慧综合集成的结论.  相似文献   
539.
目的 为研究振动筛的筛分参数对振动筛筛分效率的影响以及筛分颗粒在筛分过程中的运动规律,对振动筛进行参数优化设计。方法 首先建立振动筛的三维模型,使用离散元分析软件EDEM对振动筛的筛分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并使用正交试验法设计了多组振动筛筛分试验,通过离散单元法分析了振动筛的振幅、振动频率和振动方向角三个运动学参数对筛分效率的影响。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多元非线性拟合,在拟合函数的基础上使用蚁群算法寻找最佳筛分效率对应的振动参数值。结果 振动频率增大会导致颗粒在筛箱中跳动次数过大,颗粒一直处于跳起状态,颗粒通过筛孔的概率降低,使筛分效率下降。振频对筛分效率的影响与振幅相似,随着振频的增大,筛面抖动加剧,对颗粒的作用力增大,颗粒在空中的时间增加,导致颗粒进入筛孔的机率减小,筛分效率下降。振动方向角增大时,筛分效率呈先增后减趋势,方向角过小时,颗粒朝几乎平行于筛网的方向弹出,与筛网总接触时间减小,透过筛孔的砂粒减小,方向角过大时,颗粒垂直于筛面弹出,筛分速度变慢,颗粒容易在筛面上堆积,可透过筛孔的颗粒在筛分过程中与筛面接触的机会减小,最终透过筛孔的颗粒减少,筛分效率下降。结论 当振幅为2 mm,振频...  相似文献   
540.
The screening results were reported based on the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analysis of the samples of exfoliated cervical cells from 354 women. Their spectra can be sorted into two types based on the emerging or not of the absorption bands near 970 cm-1 and 1 170 cm-1: T1 (83.1%) type without emerging, and T2 (16.9%) type with obviously emerging. All of the samples assigned to T1 were cytologically diagnosed as normal or within normal limits (PapⅠ). 28.9% and 71.1% of samples exhibiting T2 profile, were cytologically evaluated as Pap Ⅰand abnormal respectively. 3 women in the abnormal group were diagnosed as to have cervical cells with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high grade of inflammation, cervical scar and cervical erosion. Furthermore, based on the progressive change of the relative intensities of the absorption bands, both T1 and T2 profiles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6 subtypes. The observed heterogeneous spectra and the progressive changes in the absorption frequencies and the relative intensities exhibit features suggestive of the progressive process of cervical lesion. The FTIR method has the potential to complement the cytological smear for large-volume screening of cervical le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