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13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以芳香小分子苯为基本原料,氯甲醚为氯甲基化试剂,无水氯化锌和无水三氯化铁为催化剂,一步合成出超高交联吸附树脂BE-CME.利用红外、元素分析和比表面积测定等方法对树脂的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树脂BE-CME的比表面积高达812.43 m2/g,元素和红外表征结果证明,树脂BECME上还残留有部分未反应的氯甲基.对树脂BE-CME进行了二次交联反应,得到比表面积为974.37m2/g的超高交联吸附树脂P-BE-CME.以苯胺为吸附对象,考察了树脂BE-CME和P-BE-CME对苯胺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树脂后交联以后的吸附性能有所提高,树脂BE-CME和P-BE-CME对苯胺的吸附能力均优于相同条件下的XAD-4.随着温度的升高,树脂的吸附量下降,说明吸附是放热的.  相似文献   
132.
高效低温苯胺降解菌JH-9的分离鉴定及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获得高效低温苯胺降解细菌,采用变温培养驯化的方法,从化工厂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一株苯胺降解菌JH-9.对该菌进行了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指标、低温降解特性及酶活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10℃的低温条件下,培养42h,对初始质量浓度150mg/L的苯胺去除率为74%,52h内去除率可达100%.通过Sherlock脂肪酸鉴定系统分析,该菌属于Acinetobacter—calcoaceticus,最佳扩培接种量为10%,乙酸钠和葡萄糖作为第二基质促进低温下JH-9对苯胺的生物降解,NO3^-作为外加氮源会严重抑制JH-9对苯胺的生物降解.通过对苯胺降解的关键酶进行初步研究,得出该菌是通过间位开环裂解途径降解苯胺.  相似文献   
133.
134.
以苯胺作为导电聚合物单体,以醋酸纤维素作为成膜材料,以杂多酸(磷钼酸)为掺杂剂制备了杂多酸/导电聚合物复合膜,采用红外和紫外光谱等测试手段对复合膜进行表征.探索了杂多酸/聚苯胺复合膜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其导电性能进行了研究.复合膜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苯胺与醋酸纤维素的最佳浓度配比为1:5,反应的最佳温度为15~2...  相似文献   
135.
测量了水介质中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分别以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十二烷基磺酸(DSA)为乳化剂以及无乳化剂3种体系的苯胺聚合反应放热曲线,用热动力学理论计算其动力学数据.研究发现:1)苯胺乳液聚合反应第二阶段苯胺单体的反应级数为1级,无乳化剂时为0.7级;2)当苯胺与APS浓度比大于7∶1时,反应速率对引发剂指数大于0.5,苯胺与APS浓度比为7∶1时,反应速率对引发剂指数为0.5,为双基偶合终止反应;3)DSA为乳化剂时反应所得聚苯胺经D-樟脑-10磺酸掺杂后测其薄膜电导率为21S/cm.用光学显微镜对苯胺聚合反应进行监测发现,20℃时,DBSA与苯胺形成线状聚集体,DSA与苯胺形成片状聚集体,并探讨了其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36.
异丁醇与环己烷是二元共沸物系,经过萃取剂的筛选,采用以苯胺为萃取剂的萃取精馏工艺分离异丁醇与环己烷,基于全年总费用(TAC)最小的原则,利用Aspen plus对工艺流程进行模拟与优化,得到优化后的工艺参数:萃取精馏塔理论板数38块,进料位置第31块板,萃取剂用量39 kmol/h,萃取剂进料位置第9块板,回流比0.517;溶剂回收塔理论板数20块,进料位置第13块板,回流比0.246。结果表明,全年总费用比变压精馏更经济,TAC降低了31.15%。本方法可为异丁醇与环己烷的工业分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7.
胺中亲核的氮原子的N-烷基化在实验室范围及批量范围有机合成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工序.传统的方法是Eschweiler-Clarke烷基化程序,采用甲酸和福尔马林进行胺的N-烷基化.提出了苯胺在碳酸二甲酯(DMC)作烷基化试剂,四乙基溴化铵(TEAB)催化下合成N,N-二甲基苯胺的新方法,讨论了物料比例、四乙基溴化铵、温度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确定了反应温度、四乙基溴化铵等的最佳用量最适宜的工艺条件是:反应温度为443 K,苯胺和碳酸二甲酯的摩尔比1∶1.2~1∶1.3,反应时间是2 h.在优选的条件下获得了产物N,N-二甲基苯胺,产率达93%,同时催化剂四乙基溴化胺得到很高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138.
采用热动力学方法研究了苯胺在盐酸介质中重铬酸钾化学氧化聚合过程的热动力学 .无量纲参数法(DPM)处理结果表明该聚合反应过程呈现一级反应,其速率常数k1=( 5.35±0.03)×10-3 s-1 (299.2 K);线性拟合法(LFM)的处理结果亦符合一级反应,其速率常数k1=(5.11±0.04)×10-3 s-1(299.2 K).可见两种不同处理方法的结果完全吻合,该反应在给定实验条件下的平均反应速度常数k1=(5.23±0.12)×10-3 s-1 (299.2 K).线性拟合法(LFM)比无量纲参数法(DPM)更具有优势,因为它可以有效地克服聚合反应的诱导时间及量热仪的时间滞后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9.
用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研究六元瓜环和八元瓜环与苯胺盐酸盐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构特征。从主客体包结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可以看出苯胺的苯环进入了六元瓜环空腔,形成1:1包结配合物,两分子苯胺以相反的方向平行地进入八元瓜环空腔,形成了2:1包结配合物;表明苯胺与两种瓜环有不同的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140.
在氯化钯/氯化铜的催化体系作用下,炔烃与苯胺在一氧化碳(101.325 kPa)环境中进行串联氯钯化/羰基化反应,以中等产率得到在功能材料领域存在广泛应用价值的丙烯酰胺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