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7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汤亭亭与赵健秀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华裔文学领域有着重要影响的作家。由于赵对以汤为代表的部分华裔作家作品中“女性化的男性形象”颇感不满,因此两者多有针锋相对的舌战,并逐渐形成了美国华裔文学人物形象批评的性别对立。从“双性同体”的视角人手,尝试消解美国华裔文学中男女性别的二元对立,并以《女勇士》《典型的美国佬》《蝴蝶君》三部作品为例,指出“双性和谐”是消解性别矛盾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2.
男女的世界始终是错综复杂的世界,在这一世界中,有着太多令人疑惑的事情发生,其真相长期以来为形形色色的迷思所遮蔽,许许多多的现象半明半暗,令人看不清晰。本文拟从神话、文学作品、人物传记、实际生活经验之中选取有价值的分析材料,采择深层分析心理学的视角,运用科学的发现,以其他学科研究的成果,探索男女的属性与特征、男女的关系形态、相爱的原初动力,揭示主导爱的对象选择的内在力量,展现多元取向的爱情活动的内在生命机制。  相似文献   
13.
“双性同体”这一概念源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用它来喻指原文作者与译者的新型关系。原作者和译者之间关系演变的过程告诉我们,传统的基于“忠实”观指导下的原作者,译者的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新的关系所替代,但新的学科研究范式指导重铸后的作者,译者的关系亦有其不合理之处。唯有提倡作者/译者间“双性同体”关系新模式,才能在两者之间寻求最佳平衡,译者的主体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尔夫是公认的女权主义先驱者和女权运动的精神领袖,但她不愿将自己囚于单一性别的一极。她提出了关于文学创作中的双性同体思想——双性同体的大脑是最佳的文学创作状态。伍尔夫的家庭背景影响及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促使其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在伍尔夫三部具体作品《到灯塔去》《奥兰多》和《一间自己的屋子》中,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5.
从性别角色的历史演变入手,回顾了性别角色的社会文化性和历史阶段性。通过分析现代社会对性别角色提出的要求及影响性别角色形成和发展的相关因素,提出在我国开展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的必要性。并针对现阶段我国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现阶段开展性别角色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双性化与女性性别角色的概念,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双性化产生的原因,从表现形式、社会地位等方面讨论了双性化与女性性别角色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双性化对女性性别角色的影响,认为双性化是女性性别角色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从《奥兰多》看伍尔夫的“双性共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吉尼亚·伍尔夫富有创意的幻想小说<奥兰多>(1928)一度引起后世女权主义者的重视.在身兼两性的主人公奥兰多身上,寄托了伍尔夫对于性别的思考:在那些比较敏感的艺术型人物身上,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交织在一起,两性的相融才是创造出优秀作品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奥兰多性别转变的象征意义、转变后在两性间的摇摆以及转变前后的异同三个角度,剖析伍尔夫是如何通过奥兰多的心理嬗变来形象地表现她的双性共体思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