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0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74篇
系统科学   46篇
丛书文集   72篇
教育与普及   88篇
理论与方法论   66篇
现状及发展   8篇
综合类   3546篇
自然研究   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167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259篇
  2011年   280篇
  2010年   222篇
  2009年   253篇
  2008年   222篇
  2007年   313篇
  2006年   285篇
  2005年   257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84篇
  2002年   144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壮族嘹歌和苏格兰民歌分别由壮族劳动人民和苏格兰劳动人民创作,充分体现了两种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壮族嘹歌是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平果壮族嘹歌》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格兰民歌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传。通过壮族嘹歌与苏格兰民歌中思维原型的比较,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壮人和苏格兰人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为壮族及壮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72.
介绍了我国古籍保护的现状,阐述了古籍保护中的原生性保护,提出了古籍保护中应注重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3.
针对军队院校的使命任务和特点,对教书育人和培养人才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论述了"教书"与"育人"的内在联系和发挥教书育人效果的基本途径,认为"教书育人"是任何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教员的师德修养、课程的思想内涵、教学的严密组织、纯洁的师生感情等是教书育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4.
研究青年毛泽东1917年游学期间留宿密印寺的活动情况,萧子升回忆录是主要资料之一,但记载比较简单。在萧子升回忆录的基础上,利用现有档案资料,结合当年老人的回忆进行综合分析,思考每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多问几个为什么,尽量接近历史的真相,以揭示毛泽东多年念念不忘密印寺的原因:主要是在此顿悟了“救国救民在于找到大本大源,而大本大源在于工农大众”的深刻道理。  相似文献   
175.
我国传统文化与包装设计都具有历史性,它们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发展,也推动着一个民族的进步.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传统文化和包装设计都是同步的,与其说是传统文化影响了包装设计,还不如说包装设计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舞台;传统文化是包装设计的灵魂.两者相互依存,不断地升华,不断地完美,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76.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里,人民群众也应是道德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这种主体地位和主体力量可以从创建承担主体、创建评价主体和创建接受主体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认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肯定人民群众在创建道德文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在创建道德文明活动中的主体力量,就需要厘清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与其代表者之间、"官风"建设与"民风"建设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伦理观念"和道德经验与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之间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77.
文章根据冷再生施工现场的管理及工艺流程,对冷再生的施工现场管理及施工要点、含灰含水量控制、施工碾压、雨季施工等各工序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8.
鲁迅是"五四"之后文化界少有的致力于传统文化典籍整理的学者,他精通版本之学,有着很强的版本意识和独到的版本见解。着重探讨了鲁迅在古籍版本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9.
为读者服务既是图书馆的生存之本,也是图书馆的发展之本。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手段,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0.
Rice (Oryza sativa) was first domesticated in the lower and middle Yangtze regions of China, and rice remains have been found in many Chinese archaeological sites. Until now, only phenotypic archeobotanical evidence, such as the spikelet bases of ancient grains, has been used to speculate on the domestication process and domestication rate of rice. In this study, we sequenced 4 genomic segments from rice remains in Tianluoshan, a site of the local Hemudu Neolithic culture in the low Yangtze and two other archaeological sites (~2400 and 1200 BC, respectively). We compared our sequences with those of the current domesticated and wild rice (O. rufipogon) populations. At least two genotypes were found in the remains from each site, suggesting a heterozygotic state of the rice seeds. One ancient genotype was not found in the current domesticated population and might have been lost. The rice remains belonged to the japonica group, and most if not all were japonica-type, suggesting that the remains might be at an early stage of indica-japonica divergence or an indica-japonica mixture. We also identified sequences with significant similarity to those from species of Sapindales, Zygophyllales, and Brassicale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other plant remains in the Tianluoshan site and the common rice field weeds such as mustards in souther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