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篇
系统科学   12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34篇
现状及发展   22篇
综合类   431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The genus Sciadopitys, containing a single species (S. verticillata), is the only exta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Family Sciadopityaceae (Coniferales), and is a remarkable living fossil. Although some leafy fossils have been ascribed to Sciadopityaceae, fossil xylem material with a close affinity to this family is very rare, and there have been no fossils found showing both pith and primary xylem structures, which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wood identification. Thus, it has been difficult to use fossils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wood anatomy evolution in the sciadopityaceous plants over geological time. In this note we briefly report on Sciadopitys-like fossil wood found in the Middle Jurassic of western Liaoning, which bears well-preserved Protosciadopityoxylon-type secondary xylem, endarch primary xylem and heterogeneous pith.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fossil specimens of the Sciadopityaceae with such detailed preservation of wood structures. The discovery provides precise anatomical evidence for reconstructing the evolu- tionary history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Sciadopityaceae, as well as contributing to understanding of the fossil diversity of the Jurassic Yanliao Flora in northern China.  相似文献   
212.
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6年至今,学界对传承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从传承人人生历程和口述史、传承人的认定、传承人的权利义务、传承人的保护方法、传承人制度反思与理论建构等五个方面展开述评,并指出现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为非遗传承人保护的实务工作开展和理论探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13.
考证了欧阳修《诗本义》的卷帙、版本以及成书年代,分析了《诗本义》的编纂方式与体例,认为《诗本义》的主体是十五卷,成书于1070年,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又体例完整的解诗新作。  相似文献   
214.
"仙侠"小说《诛仙》是"玄幻文学"的一部重要的作品。文章以"侠"、"情"、"传统"作为阅读小说的关键词,探讨了作品对于中国传统"侠"之内涵的新阐释,以"情"结构小说的方式,对生命境界的探索,以及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想象与小说价值判断的关系,并指出其不足与形成不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215.
【目的】比较6个观赏彩叶竹种/品种叶片结构差异,了解竹类植物叶片内部解剖结构的立体图像,构建6个竹种/品种叶片三维形态结构图。【方法】以‘七彩红竹’、靓竹、菲白竹、锦竹、‘黄条金刚竹’、花叶唐竹6个彩叶竹种/品种为材料,利用石蜡切片方法,制作叶片的3个切面(垂直于中脉的横切面、平行于中脉的纵切面、平行于叶表皮的平切面),通过光学显微镜成像系统对6个竹种/品种叶片各切面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和数据测量,并通过Photoshop拼构6个竹种/品种的叶片三维结构示意图。【结果】6个竹种/品种叶片表皮系统结构相似,泡状细胞多为2~5列交错排列,上表皮脉区短细胞集中分布;叶片基本组织系统细胞构成差异显著,叶肉细胞排列紧密有规律,不同竹种叶片叶肉细胞层数、细胞大小各不相同;梭型细胞为凋亡和具生活力两种形态,‘七彩红竹’叶片内梭型细胞全部凋亡,菲白竹、锦竹、花叶唐竹叶片内梭型细胞多数凋亡,靓竹、‘黄条金刚竹’叶片内梭型细胞极少凋亡;各竹种/品种维管系统由主脉、一级脉、二级脉和小横脉构成。【结论】6个竹种/品种叶片三维结构图的建立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竹叶内部结构,并为竹子系统演化以及分类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16.
近年来,中国翻译界悄然兴起了文化研究热。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也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本文拟结合汉英翻译中的一些例子,探讨文化缺省现象以及其相关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217.
1984年,中国加拿大研究会在四川外语学院宣告成立,这标志着中国的加拿大研究揭开了新的篇章。在过去的近30年中,不仅中国加拿大研究会的规模空前扩大,与国外的联系日益密切,而且不少学校都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全国各加拿大研究机构培养了一大批加拿大历史、政治和外交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中国加拿大研究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军。不利于研究的因素正在陆续排除,国内加拿大研究的前景美好。  相似文献   
218.
英语世界的粤剧研究,有三篇博士论文,分别是美国哈佛大学博士论文《粤剧的音乐》、美国匹兹堡大学博士论文《粤剧音乐中的即兴运用》和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博士论文《广东傀儡戏:戏曲传统及其在中国宗教信仰体系中的角色》,此外,英国的Barbara E、Ward也有一篇专论。这些研究触及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许多根本问题,例如即兴创作和即兴发挥与应变,粤剧演出中例戏与选择性剧目的特点与功能,粤剧演出的社会与民俗宗教功能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值得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19.
对内蒙古荒漠草原三种野生葱属植物蒙古韭、碱韭和细叶韭的根和叶进行了形态结构观察,结果表明:1、根均为四原型或五原型,皮层厚,皮层/半径比例均为90%左右.2、叶均由表皮、光合组织、储水组织和维管束组成.表皮细胞外向壁加厚,气孔器下陷;栅栏组织为环栅型,海绵组织不发达,储水组织较发达.3、三种植物根和叶的解剖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如皮层厚度在蒙古韭与细叶韭差异显著;而蒙古韭与碱韭差异不显著.皮层/半径比例在蒙古韭与细叶韭差异显著,而碱韭与蒙古韭和细叶韭差异均不显著.储水组织所占比例为蒙古韭>碱韭>细叶韭,差异均显著;表明蒙古韭根和叶的储水能力最强,碱韭次之,细叶韭最弱.角质层厚度为细叶韭>碱韭、蒙古韭,细叶韭与蒙古韭和碱韭差异均显著;说明细叶韭叶抵抗大气干旱能力较强.4、三种植物根皮层和叶光合组织中具有分泌细胞或较发达的分泌组织.综合以上结果,以上三种野生葱属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均有旱生特征,而抗旱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20.
科学技术学--从历史走向现实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科学技术学的框架由时间、认识、实践三个维度构成,它起源于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沿着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科技与社会的进程走向了现实.建立科学技术学是体制化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学术界的争论在于自然辩证法在中国既具有哲学性又具有非哲学性,科学技术学要从历史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