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1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0篇
系统科学   23篇
丛书文集   19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767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1.
The aggregation behavior of various acid extractants in the solvent extraction systems of metal ions is re-examined and explained according to knowledge obtained in recent work.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Complexes formed by the extractants and metal ions can form reversed micelles in organic diluents, depending on the microstructures of the complexes. The dimers of the acid extractant cannot percolate to the metal-extractant aggregates, and the acid-salt complexes are always formed in the aggregates. The reversed micelles or the W/O microemulsions formed by different species cannot be associated with each other to form a unified aggregate. (2) In solvent extraction systems, hydration of the extractants and metal ions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driving force of forming reversed micelles. (3) Information of the first approach to the insight of the bicontinuous microemulsion of NaDEHP shows that various components in the aqueous phase behave confined and very similar to the typical AOT/n-heptane W/O microemulsions. (4) In the extraction of lanthanide ions by the W/O microemulsion of sodium naphthenate, the saponification is a process of forming reversed micelle or W/O microemulsion, while the extraction step is a process of destroying reversed micelles or W/O microemulsion droplets.  相似文献   
12.
研究以液态渣取代普通砂作细集料对粉煤灰陶粒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的影响,并从微观机理上分析取代后弹性模量提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用随机骨料模型数值模拟混凝土材料的断裂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将混凝土看作由水泥砂浆、骨料及二者间的粘结带构成的三相复合材料;根据混凝土骨料的级配随机产生了混凝土骨料结构,将有限元网格投影到该结构上,并根据单元的位置确定单元的材料特性,用以代表混凝土的三个相结构。提出了断裂韧性与强度综合破坏准则,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技术模拟了单边裂逢受拉试件从损伤到断裂破坏的全过程,为混凝土破坏机理的研究和发展、混凝土计算强度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设计的关键因素:最大公称粒径、集料级配、沥青结合料以及一些重要的体积参数.同时研究了集料级配、沥青用量两因素变化对SMA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影响.最后对SMA生产和施工关键工艺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骨架密实型降噪路面的试验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鉴沥青玛蹄脂碎石(SMA)路面的配比组成特色,在集料中掺加一定剂量的废旧轮胎橡胶颗粒,以增加沥青混合料的弹性和阻尼性能,使得铺筑的路面(称为骨架密实型降噪路面)具有减小轮胎/路面泵气噪声和阻尼减振降噪的双重效果.室内试验表明,废橡胶颗粒的掺量为集料质量数的1%~3%时,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能均得到改善,水稳定性略有下降.试验路的测试结果证明,对小汽车而言,车速在40~80 km.h-1时,与普通沥青混凝土(AC)路面相比,骨架密实型降噪路面可降低噪声2~3 dB(A).  相似文献   
16.
国家(地区)间总产出波动存在相互影响是全球化时代的普遍现象,但缺少其相互影响强度的定量研究.基于冲击在非对称的区域间产业网络上的传播,分析了区域间总产出波动相互影响的机理,并依据区域间产品关联,构建了以区域为节点的度量区域间总产出波动相互影响的区域赋权影响网络.通过对网络度关联结构、基础关联结构、核关联结构及非对称结构四个维度的分析,定量描述了区域间总产出波动相互影响的强度.实例分析表明,该模型及相关度量维度能够量化不同区域间总产出波动的相互影响,定量描述某个国家(地区)在多区域经济大系统中的作用,在区域经济合作、贸易规则制定以及全球价值链构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粗集料作为混凝土的重要组成材料,其品质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各项性能.通过试验对比研究了碱性矿料石灰岩(ω(SiO_2)为1.01%)和中基性矿料玄武岩(ω(SiO_2)为53.5%)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分析了两类试件的质量损失率和相对动弹性模量.结果表明:碱性矿料能够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能,这对解决混凝土抗冻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废弃陶瓷在混凝土中的利用率,将废弃陶瓷破碎、筛分加工成人工细骨料,按不同比例(10%,20%,30%,40%及50%),且分别采用“C”替代法(即传统替代方式,要求陶瓷细骨料细度模数与天然河砂细度模数相近即可,等质量取代)、“P”替代法(陶瓷细骨料一对一平均替代对应的不同粒径的天然河砂)、“D”替代法(陶瓷细骨料一对一且仅替代粒径为1.18,2.36和4.75mm粒径相对较大的天然河砂)及“X”替代法(陶瓷细骨料一对一且仅替代粒径为0.15,0.3和0.6mm粒径相对较小的天然河砂)取代天然河砂,制备陶瓷细骨料混凝土.共设计21组混凝土,包括基准混凝土1组,“C”,“P”,“D”及“X”替代法各5组.水胶比均为0.49,进行混凝土28d的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在水胶比为0.49的条件下,陶瓷细骨料掺量不大于50%时,陶瓷细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基准混凝土为同一强度等级,均到达C30强度等级要求;不同的替代方式,对应的陶瓷细骨料最佳掺量不同;不同的陶瓷细骨料掺量,对应的最优替代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论述了中小企业集合资金信托及融资特点,并以实例介绍了杭州和上海首个中小企业集合资金信托。  相似文献   
20.
将SRC框架的工程造价及结构层间位移差最小定为优化目标,并根据SRC框架结构在不同受力阶段各类构件的受力特性,提出两阶段优化设计的思路:小震作用下,认为混凝土处于开裂的临近状态,假定钢材未发挥作用,仅有混凝土发挥作用,据此对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与混凝土用量进行优化;在中震及大震作用下,对满足结构性能要求的钢材用量进行优化.综合考虑各种约束条件,运用层次分析OC-GA算法实施SRC框架的抗震优化设计,并通过优化设计实例证实所采用的优化思路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