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43篇
教育与普及   10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05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从美术课的教学入手,尤其以中、小学创作课的特殊性和与成年人教学的区别性特征立意,探讨了中、小学美术创作课对学生审美功能、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有助于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相似文献   
102.
环境素养的提高是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环境审美教育以它独特的视角帮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提高环境情感、环境认知、环境技能、环境伦理以及环境行为的能力,从而使大学生的环境素养获得提升,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3.
作为农耕时代的文化产物,《国风》中涉及许多与先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植物。这些植物塑造的各种情感审美意象对后世文学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它奠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  相似文献   
104.
宗白华是一位学贯中西的美学大家 ,但他首先是一位艺匠独运的现代诗人。其唯一诗集《流云》,虽是新体诗 ,却同中国古典诗歌一系根须。他承继古典诗歌传统而创作的现代诗歌 ,表现出对审美感兴、语言艺术、美学意境、诗人人格的全面扬弃 ,从而演绎出了一条千古一脉的诗歌。诗人生命的心路旅程 ,最终化为“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 ,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情思  相似文献   
105.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有许多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们形成了现当代旧体诗词创作的耀眼群体。毛泽东是这一群体的核心和领袖。他们以诗感时言志,以诗纪事写实,以诗唱和赠答。这些诗词"以新材料入旧格律",笔下情韵风骨俱现,反映了新中国开天劈地第一代风流人物的情志意绪,描绘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壮丽画卷。它是毛泽东思想的艺术结晶,是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瑰宝,是我党我军和我国革命及建设的珍贵文献资料,其思想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永存。  相似文献   
106.
民族志的写作范式,从 “文化的记述”,到 “文化科学”,再到 “文化的解释”,发生了三次转向,但是这些变革并没能完全解决民族志写作中所有的疑问和矛盾,尤其是在民族志的真实性上存在的疑问。民族志的美学转向是否应该成为民族志写作范式的追求。本文对此仅以探讨的方式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7.
宋代瓷器风格多样,特征明显,在中国陶瓷史上影响深远,与其在当时乃至后世的大范围、多层次传播密切相关。该文运用文化学理论,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试图勾勒出宋代瓷器文化的传播途径、审美选择与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08.
由于中国特殊的文化、政治、经济环境,当代中国摇滚文化表现出不同于西方的特点,即介于官方(严肃或者精英音乐)与市场(流行音乐)之间的一种独立性。中国摇滚文化的审美性正是建立在这种独立性之上,在反叛和狂欢这两个特性上表现了一些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09.
文章以广西百色田阳县布洛陀文化旅游节为个案分析对象,从布洛陀文化旅游节的审美文化创意、审美文化特色、审美文化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审美文化分析,以期从中探寻出布洛陀文化旅游节文化产业的特色及举办成功的原因、价值和意义等。  相似文献   
110.
孔子在政治层面主张“慎言”,在现实层面上主张“默不如言”,而在更加形而上的生存层面则形成了“言不如默”的审美取向。孔子在言默问题上清晰的思维层次,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来人们的语言习惯以及多语言的思考方式,从而使我们中国对言语研究有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