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4篇
系统科学   31篇
丛书文集   46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9篇
综合类   8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1.
针对资源受限环境中多任务间的多资源分配问题,提出一种采用高级人工鱼群算法的多资源分配方法(AAFSA-RA)。对多资源分配进行建模,结果表明多资源分配是多约束多维度的复杂函数最优化问题。针对基本人工鱼群算法(AFSA)在寻优过程中速度慢的问题,提出一种高级人工鱼群算法(AAFSA)。通过适当地限制人工鱼的随机游动来改进觅食行为。引入步长和视野的两级动态调整机制,基于鱼群进化过程进行一级调整,基于人工鱼个体的食物浓度及变化情况进行二级调整。根据人工鱼个体食物浓度控制人工鱼的生命周期。基于AAFSA进行多资源分配。仿真实验结果表明:AAFSA-RA可以稳定地搜索到全局最优值,与现有AFSA算法相比,AAFSA寻优速度更快;与传统资源分配方法相比,AAFSA-RA可以达到更高的精度,并且对效用函数无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912.
新型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深度处理模拟养猪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新型移动床牛物膜反应器(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MBBR)用于模拟养猪废水深度处理的试验,研究了反应器结构特征、水力停留时间(HRT)以及填料填充比对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影响.通过优化反应器结构,实现了反应器内的功能分区,提高了反应器处理效率.MBBR用于模拟养猪废水深度处理的试验结果显示,新型MBBR反应器可实现模拟养猪废水中有机物和营养物的同步良好去除,在HRT为8 h,气水比12:1,填料填充比例为40%的条件下,化学耗氧量(COD),NH_4~+-N去除率达90%以上;同时实现了总氮(TN)的同步硝化反硝化(SDN)脱除,去除率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913.
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造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成为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本文从战略高度阐述了机械制造技术面临的挑战,并分析了现代制造技术的特点内涵和趋向,指出我国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14.
聚酯污水的深度处理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考察国内外污水回用现状与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对辽化聚酯一厂污水生化二沉池出水进行的小试研究结果,开发出了“浮选-生物过滤-臭氧催化氧化-快滤”(FBOF)深度处理技术,并在辽化聚酯一厂进行了近6个月的中试试验。结果表明,生化二沉池出水经过FBOF中试装置处理后,出水的化学需氧量可降至13 mg/L,浊度降至0.4 mg/L,油含量降至0.27 mg/L,总铁离子含量降至0.03 mg/L,完全达到了循环冷却补充水的要求。与其他国内同类技术相比,FBOF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简单、特点突出、处理效果好、操作及维护方便等优点,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15.
生活污水经过二级处理后的废水中仍含有相当数量污染物,尤其是N、P含量较高.采用表面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选取了3种常见的水生植物:香蒲、浮萍和芦苇作为主体植物进行废水的深度处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为0.04 m3/m2.d时,三类人工湿地系统均有较好的效果,对BOD5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3.9%、82.6%和77.1%;对NH3—N的去除率分别为80.4%、81.5%、74.2%,对TN的去除率分别为37.0%、50.6%和36.2%;对TP的去除率分别为71.9%、72.2%和69.7%;采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该试验条件下污染物去除的反应速率常数.  相似文献   
916.
APTS下公共汽车单线路实时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先进公共交通系统(APTS)环境,研究了城市公共汽车单线路运行系统的动态调度问题,建立了公交车辆运行的实时控制模型,证明其为凸规划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该调度方法能在APTS条件下,有效控制单线路公共汽车系统的车辆运行秩序.  相似文献   
917.
智能汽车自动紧急控制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驾驶员在紧急工况下的驾驶行为以及不同避撞方式的避撞效能,对以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AEB)为代表的控制策略进行分析,发现当前的紧急制动控制策略并不能很好地适应驾驶员行为和满足避撞效能的需要.为此,提出了一种融合制动控制和转向控制的自动紧急控制(Autonomous Emergency Control,AEC)策略.在该策略中驾驶员始终在环,系统通过集成驾驶员模型、车辆模型和道路环境模型信息判断驾驶员的行为是否正确,并将控制输入与驾驶员输入叠加在一起作为车辆的输入对驾驶员不当驾驶行为进行纠正.  相似文献   
918.
针对毫米波雷达数据均匀性差,数据量小,噪点多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DBSCAN (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的雷达自适应聚类算法.改进算法能够根据K近邻距离和目标反射截面自适应调整聚类半径.首先给出一种聚类半径根据K近邻距离动态调整的机制:目标第K个近邻的距离与阈值相比较,以确定阈值半径取值.再提取雷达提供的目标反射截面,基于该值计算目标假象半径作为聚类半径的补充量.实现根据目标反射截面与数据稀疏程度自适应聚类的效果.将改进算法与不同参数的DBSCAN聚类算法在真实雷达点云数据进行实验对比.相较于选取合适参数的DBSCAN算法,改进算法能够更好适应毫米波雷达点云特征,对行人目标识别准确率提高4.18%,对车辆目标识别准确率提高5.63%.  相似文献   
919.
刘冬  梁田  宋辉  梁田 《科技导报(北京)》2022,40(23):106-114
 随着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核能产业的技术升级,美国无论是从国家政策层面,还是从具体的项目推进看,先进核能技术都已成为其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法律法规、战略规划、科研经费和重大项目部署等方面,梳理了美国近年来在先进核能领域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分析了美国为推动先进核能创新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和办法,为中国核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20.
桃金娘科(Myrtaceae)桉属(Eucalyptus)、杯果木属(Angophora)和伞房属(Corymbia)树种统称桉树,引入我国已有130余年的历史,是重要的工业用材林树种。我国桉树遗传育种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种子园建设和70年代后期的种源试验,一些技术显著促进了其进程,主要有:①早期的种子园技术促进了无性繁殖困难树种的有性扩繁;②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扦插和组织培养技术推动了优良无性系选育与应用;③20世纪90年代末分子标记技术开启了我国桉树分子育种研究的新纪元;④21世纪初转基因技术为品种创制提供了崭新的手段;⑤刚尝试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桉树育种策略和种质资源是其遗传育种研究的基础,已对一些树种制定了育种策略和育种计划,兼顾纯种内轮回选择和杂种无性系的选育,主要经济性状包括材积生长、木材密度、抗病虫和抗风等;累计已收集了近200个树种3 000余个家系的种质资源。我国桉树遗传育种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主要包括:①几个主要树种的轮回选择和世代改良,仅尾叶桉(E. urophylla)进入了第3个世代;②杂交育种的成效显著,培育了目前仍主栽的DH32-29和DH33-27等优良杂种无性系;③无性系育种结合无性繁殖技术(尤其是组织培养)的研发,极大地推动了无性系林业的发展;④开发了多种分子标记,包括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标记,并基于分子标记利用连锁作图和关联分析的方法,在尾叶桉等6个树种中检测了与生长、材性和/或抗逆等性状相关的基因组位点;⑤已对逆境响应、激素和木材形成等相关的功能基因进行了克隆和表达分析,一些功能基因显示了较好的育种应用潜力;⑥已优化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并尝试了基因组编辑的可行性。但是,我国桉树遗传育种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复杂性和高质量基因组/泛基因组的缺乏,种质资源流失,新无性系缺乏,尚待从头克隆和鉴定具有育种价值的优异基因,基因组选择实用性有待探索,遗传转化率需进一步提高等。桉树遗传育种研究对促进我国林业生产的意义是显著的,将有望在高世代改良、种质资源的长期评价、杂种优势的机制与利用、基因组选择的有效应用和转基因与基因组编辑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