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1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164篇
系统科学   7篇
丛书文集   74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240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4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矿区电厂粉煤灰物化特性与吸附特性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探讨矿区电厂煤质和燃烧条件对粉煤灰物化特征(粒径分布、比表面积、孔径及孔径分布)的影响,以及粉煤灰物化特性对吸附特性和选择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吸附容量仅与有效吸咐表面积有关;粉煤灰的粒径和孔径分布与灰熔温度ST和煤的变质程度有关;粉煤灰对活性红的吸附在试验范围内,并与langmuir模型相符合.  相似文献   
72.
原油沥青质吸附引起的油藏岩石润湿性改变和沥青质沉积对储层孔喉的堵塞是造成储层损害、导致油井产能下降的重要机理之一。首先 ,采用改进的自吸速率法和分光光度法 ,研究了原油沥青质吸附所引起的砂岩岩样润湿指数的变化 ;然后 ,利用岩心流动实验方法 ,定量评价了稠油沥青质沉积对储层岩石渗透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岩心润湿指数随沥青质吸附量的增加而减小 ,从而导致油相的相对渗透率降低。地层水的离子组成是影响水湿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地层水所含无机阳离子的化合价价数越高 ,它与沥青质的协同作用所引起的润湿指数下降的程度越大。储层岩心油相渗透率下降的程度与沥青质沉积量和储层岩心的原始渗透率有关 ,沉积量越大或原始渗透率越低 ,则油相渗透率下降幅度越大。因此 ,对于原油中富含沥青质的油藏 ,特别是稠油油藏 ,尽可能抑制沥青质的吸附和沉积是保护储层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3.
以氯化铜、柔性双吡啶四唑配体(4-bptzp)和5-硝基间苯二甲酸(5-H_2nip)为原料,在水热条件下自组装,制备一种新型的铜配合物[Cu(4-bptzp)(5-nip)]·H_2O,并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单晶X射线衍射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铜配合物的分子式为C_(69)H_(56)Cu_3N_(33)O_(21),Mr=1 874.09,三斜晶系,P1空间群,V=3.984 5(4)nm3,a=1.277 09(8)nm,b=1.357 97(9)nm,c=2.433 64(16)nm,α=76.727(10)°,β=75.987(10)°,γ=85.579(2)°,Z=2,R_(int)=0.038 6,D_(cal)=1.562g/cm~3,μ=0.888 mm~(-1),F(000)=1 912,R=0.051 9,wR_2=0.124 2;铜离子被5-nip桥连形成一维[Cu_2(nip)_2]n带状链结构,配体4-bptzp连接链上的两个铜离子形成[Cu_2(4-bptzp)_2]环悬挂在链两侧;该铜配合物在黑暗条件下可快速吸附水溶液中的有机染料亚甲基蓝.  相似文献   
74.
A couple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and thermodynamic study of the yttrium-hydrogen(Y-H) binary system were carried out to provid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quantitative insights into the key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of this system. Y-H system in the full range of H/Y = 0–3.0 was investigated by accurate pressure composition isotherm(PCI) measurement to provide credible phase equilibria information and thermodynamic data.The phase boundaries obtained were in agreement with previous experimental data but with improved accuracy.With the guide of the crystal structures, all the solid phases were modelled using the three sublattice model. The Y-H phase diagram and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were calculated and assessed with the CALPHAD technique.The obtained results are in very good agreement with our experimental data and the published data reported in literature. The obtained thermodynamic database of Y-H system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hydrogenation behavior and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s of hydrides.  相似文献   
75.
运用农作物废弃物玉米芯为原料,通过马弗炉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碳化制备玉米芯基活性炭,考察了其对锌、锰和铅三种重金属的吸附性能,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SEM及EDS)等手段研究了其吸附重金属锌的机理,并对吸附后的吸附剂进行解吸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合适工艺下生产的玉米芯基活性炭对水中锌离子有极高的吸附率,吸附动力学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对玉米芯基活性炭的解吸,酸解吸法比电场干预解吸法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初步判断玉米芯基活性炭可用于吸附重金属,是一种低成本吸附剂.  相似文献   
76.
通过静态批式实验研究钢渣对亚甲基蓝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亚甲基蓝去除率随钢渣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随初始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单位钢渣质量下亚甲基蓝的吸附量呈相反趋势.溶液初始pH值为4时最有利于钢渣吸附亚甲基蓝.钢渣吸附亚甲基蓝符合Lagergren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平衡吸附量随亚甲基蓝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钢渣投加量增加而减小.结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发现,钢渣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是以离子交换作用为主的优惠型吸附.亚甲基蓝阳离子在静电力作用下吸附在钢渣表面,并与CaO等反应形成聚合物,增强吸附效能.  相似文献   
77.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油酸钠在锡石(211)表面上的吸附机理.通过模拟XRD图谱与实测XRD图谱验证了建立的锡石晶胞结构的合理性.收敛性测试结果表明,当锡石(211)表面结构厚度超过5.437×10-10m,真空层深度大于10×10-10m时,表面结构趋于稳定.吸附能计算显示H2O和OH-可以自发地吸附在(211)表面上,然而OL-在(211)表面上的吸附能最低,可以取代被吸附的H2O和OH-.Mulliken电荷布局计算和差分电子密度分析表明,反应过程中油酸羧基中的两个O原子与锡石表面裸露的Sn原子之间通过化学键形成化学吸附,其中单键O与Sn原子形成的化学键键强更大.  相似文献   
78.
利用模拟烟气,在自行设计的小型鼓泡反应器内,对几种脱砷吸收剂的性能进行了比较实验研究.结果表明:H_2O_2、NaClO、NaClO_2、Ca(ClO)_2以及复合吸收剂A(M/H2O_2)、F(N/NaClO_2)等脱砷剂脱砷效果明显.其中,复合吸收剂A、F脱除效率基本都能达到100%.复合吸收剂A成本较低,具有很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9.
渝东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系统描述渝东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页岩的微观孔隙结构,应用氩离子抛光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低温N2吸附及高压压汞实验定性和定量测试WX-1井岩心样品的孔喉形态、连通性、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实验测试的孔径分布,实现对页岩样品从微孔到宏孔的精细描述,并探讨了影响孔隙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龙马溪组页岩储层主要发育有机质孔、黏土矿物层间孔、黄铁矿晶间孔、颗粒边缘溶蚀孔及微裂缝等5种孔隙类型.受到后期压实作用的影响,有机质孔隙发育具有微观非均质性.纳米孔隙类型复杂、形态多样,主要为开放透气性孔,但存在细颈状墨水瓶孔及少量一端封闭的不透气性孔等影响页岩气的渗流;孔径分布具有“双峰”特点,纳米孔主要孔径为2~10 nm、30~90 nm,即直径<100 nm的孔隙提供了大部分总孔体积,为页岩储层主要发育的孔隙类型.孔隙发育受多种因素的控制,直径≤50 nm微孔、中孔的发育与有机质有关,有机碳含量与微孔、中孔的孔体积呈正相关性;直径>50 nm宏孔的发育与黏土矿物含量有关,随着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加,宏孔的体积、比表面积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80.
目的:研究人免疫球蛋白质与羧甲基葡聚糖的氨基偶联及其与其他蛋白质的特异结合作用。方法:测定不同条件下人免疫球蛋白G(IgG)在羧甲基葡聚糖表面静电吸附的影响,并采用氨基偶联的方法,将其交联固定于葡聚糖表面,测定其与羊抗人IgG的特异结合。结果:pH及离子强度对蛋白质在羧甲基葡聚糖表面静电吸附有较大的影响,流体速度控制蛋白质的静电吸附动力学过程,并对其静电吸附量产生影响,其与羊抗人IgG有很强的特异结合作用,表现为快结合慢解离的动力学过程。结论:3.0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