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17篇
  免费   298篇
  国内免费   272篇
系统科学   89篇
丛书文集   150篇
教育与普及   43篇
理论与方法论   14篇
现状及发展   38篇
综合类   5753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141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249篇
  2014年   264篇
  2013年   225篇
  2012年   348篇
  2011年   351篇
  2010年   253篇
  2009年   272篇
  2008年   215篇
  2007年   331篇
  2006年   302篇
  2005年   319篇
  2004年   278篇
  2003年   262篇
  2002年   214篇
  2001年   175篇
  2000年   149篇
  1999年   134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100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二氧化碳和甲醇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酸二甲酯是一种重要的绿色化工原料,其合成路线正朝着简单化、无毒化和无污染化的方向发展,以二氧化碳和甲醇一步法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在合成化学、碳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述了近年来二氧化碳和甲醇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的研究开发最新进展,对不同催化体系的设计理论基础、催化反应机理、催化工艺技术以及催化性能等进行了评述。二氧化碳和甲醇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反应过程中受热力学和反应物有效活化程度的影响存在着催化剂活性或选择性不高,产率低等技术屏颈,着眼于将来产业化的可能性,重点讨论了目前不同催化体系的优缺点,为今后寻找更加合适的催化活性组分及载体进行理论分析,不断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942.
Carbon isotopes of pedogenic carbonate are often used to study paleoenvironments, but the existence of detrital carbonate changes th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To develop an experimental method to determine existence of detrital carbonate in carbonate nodules, and to avoid it during isotope analysis, 23 pedogenic carbonate nodules in Miocene loess from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were studied through micromorphology and carbon isotope analysis. The difference in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between matrix carbonate (B) and pore carbonate (A) (δ13C(B-A)) ranges from 0.27‰ to 0.44‰ in nodules containing detrital carbonate and –0.16‰ to 0.13‰ in nodules where detrital carbonate is absent. The latter is within measurement error, but the former is beyond it. Here we propose an isotopic approach to determine if nodules contain detrital carbonate: if δ13C(B-A) is within the measurement error, the nodules do not contain detrital carbonate, and vice versa. We suggest that it is better to analyze pore carbonate instead of matrix carbonate when using carbon isotope of carbonate nodules to reconstruct paleo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943.
松脂催化歧化—裂解联产对伞花烃与生物柴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松脂为原料、活性白土为催化剂,进行了歧化—裂解联产对伞花烃与松脂基生物柴油的研究。考察温度、催化剂用量、搅拌转速以及时间对反应过程的影响,应用气相色谱法检测了反应产物对伞花烃的含量,采用GB/T5530-2005等国家标准测定了松脂基生物柴油的理化性能。结果表明,在260℃、反应时间为90 min,催化剂用量为原料松脂液重量的10%及搅拌转速为400 r/min的适宜条件下,对伞花烃的收率达到48.28%,浅黄色油状物的松脂基生物柴油酸值为0.52 mg KOH.g-1,密度为947 kg/m3,粘度为32.3 mm2/s,灰分为0.0061%,冷滤点小于-12℃,十六烷值为40.7,硫含量为0.032%和闪点为155℃。  相似文献   
944.
利用碳排放公式计算了2000—2008年中部6省的碳排放量,对比了各省碳排放量差异。根据Kaya公式探析了中部地区碳排放影响因素,揭示了人口、人均GDP、能源强度及能源结构对中部碳排放的影响,提出了中部地区降低碳排放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945.
研究了几种炭黑对丁苯橡胶的补强效果,提出了一个新的补强模型——超级网络结构模型。该模型是由硫磺形成的不可逆化学交联网络和由炭黑-橡胶相互作用形成的可逆物理交联网络,这两个网络彼此不独立,而是交织在一起的一个超级网络结构。可逆交联网络的强度越大,炭黑的补强作用越大。  相似文献   
946.
腐殖土对活性污泥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投加0,0.5,1,2,3和5g腐殖土(HS)于1000mL活性污泥中充分搅拌20d,采用Tessier五步提取法对其中锌、镍、铜、铅元素的形态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投加腐殖土能明显改变活性污泥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对锌元素,可交换离子态(F1)锌,碳酸盐结合态(F2)锌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F3)锌含量与HS投加量有显著负相关性(0.9266,0.9310,0.9144,置信度P0.01),硫化物及有机结合态(F4)含量与HS的投加量有显著的正相关性(0.9304,P0.01);对镍元素,F1镍和F2镍含量与HS的投加量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0.9027,0.9724,P0.01),F4镍和残渣态(F5)镍含量与HS的投加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0.9188,0.9123,P0.01);对铜元素,F2铜含量与HS的投加量呈负相关性(0.7145,P0.05);对铅元素,F3铅和F4铅含量与HS投加量具有负相关性(0.7027,0.7635,P0.05),F5铅含量与HS投加量具有正相关性(0.7668,P0.05).投加腐殖土能明显降低活性污泥中锌,镍元素的潜在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947.
低渗透油藏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封堵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腰英台油田某区块微裂缝发育,前期CO2驱试验区气窜严重的特点,通过实验对超临界CO2泡沫封堵注入方式、注入速度、气液比以及发泡剂浓度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注入方式下的超临界CO2泡沫阻力因子变化较大,气液同时注入更有利于提高超临界CO2泡沫封堵效果;同时,气液比、注入速度与发泡剂浓度对超临界CO2泡沫封堵效果均有显著影响,优选注入速度为0.7 mL/min,气液比为1∶1,发泡剂浓度为0.5%。  相似文献   
948.
石家庄市大气颗粒物碳组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2013年春、夏、秋、冬采集石家庄市大气颗粒物样品,分析其有机碳和元素碳。结果表明,碳组分浓度季节变化明显。在颗粒物中占有较大比重;且在细粒子中累积效应明显。秋冬季存在二次有机碳污染。对8种碳组分丰度分析说明石家庄大气颗粒物中碳组分的主要来源是燃煤、机动车尾气及生物质样品燃烧。  相似文献   
949.
为了使T300碳纤维达到微波石墨化的反应温度,需要对其进行微波加热实验。设计了一种基于TM_(110)高次横磁波模式的碳纤维微波加热装置,该装置是一种圆柱形谐振腔,腔体两侧分别存在一个轴向电场最大值区域,理论上可以同时加热多束碳纤维。为了保证碳纤维的加热效率,在设计时需要同时兼顾腔体的谐振频率和阻抗匹配特性。使用仿真软件优化了耦合点的具体位置,并对优化后的圆柱形谐振腔进行了多物理场的耦合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出口处碳纤维的表面温度最高,且靠近耦合点的左侧碳纤维温度高于右侧。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较为吻合,验证了碳纤维微波加热的可行性和装置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50.
为在船舶中应用余热吸附式的研究成果,选择“SITC TAISHAN”号散货船,通过船舶主机在额定工况下的能量衡算,应用当前氨-活性炭吸附式制冷系统COP的经验值,分析了该轮中央空调系统和伙食冷库采用废气锅炉蒸汽驱动的氨-活性炭吸附式制冷系统的可行性.并且,根据氨在SAC-02活性炭上的吸附平衡数据和活性炭吸附床的循环吸附特性,结合“SITC TAISHAN”轮空调机间的结构特点,规划了由废气锅炉蒸汽驱动的9床循环氨-活性炭吸附制冷系统方案,并对系统的关键部件及运行控制方案设计提出了相应措施.该研究将有助于推进船舶余热吸附式制冷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