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92篇
  免费   376篇
  国内免费   524篇
系统科学   52篇
丛书文集   384篇
教育与普及   152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现状及发展   232篇
综合类   12162篇
自然研究   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62篇
  2015年   261篇
  2014年   486篇
  2013年   375篇
  2012年   632篇
  2011年   749篇
  2010年   495篇
  2009年   538篇
  2008年   590篇
  2007年   811篇
  2006年   781篇
  2005年   686篇
  2004年   567篇
  2003年   584篇
  2002年   491篇
  2001年   479篇
  2000年   457篇
  1999年   380篇
  1998年   349篇
  1997年   295篇
  1996年   320篇
  1995年   262篇
  1994年   300篇
  1993年   241篇
  1992年   199篇
  1991年   180篇
  1990年   186篇
  1989年   143篇
  1988年   137篇
  1987年   77篇
  1986年   46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7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针对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完善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2.
研究了用水合硫酸铁替代硫酸作催化剂,催化丙烯酸与多种醇的酯化反应,发现其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探讨了醇的结构对催化剂和酯化反应的影响,以及催化酯化反应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53.
本文用小角x射线射法法对硒化蓖麻酸多相脂质体的抗癌作用从结构和功能上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4.
固体超强酸作甲酸甲酯水解转化率和对甲酸的催化剂、进料速度、反应温度对甲酸甲酯水解转化率和对甲酸出口浓度的影响,当原料水与酯的摩尔比为1、反应温度100℃、原料与催化剂的接触时间为16min时,甲酸甲酯的转化率为24.6%(甲酸的出口浓度达14.5%)。  相似文献   
55.
首先采用模糊聚类分析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样本集合进行分类,建立不同突出程度的模糊模式。然后用关联分析确定待预报样本与模式的关联程度,以此预测预报样本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程度。这种预报方法相对于模糊聚类分类后,将模式与待预报样本组成新的样本集合,再进行聚类分析,以此分类结果进行预报法。不仅可靠程度高,而且能定量描述待报样本与模式的亲和程度。  相似文献   
56.
从单体液压支柱的特性出发,结合大台井实际的煤层和顶板条件,计算了俯伪斜走向分段密集采煤法密集柱的支撑力。影响密集柱支撑力的相关参数主要有煤层厚度与倾角、采深、控顶距等。密集柱支撑力的大小随煤层厚度增加而增大,顶板压力主要由密集柱承担;随煤层倾角的增大而减小;随采深增加而线性增大,深部开采时应考虑适当增加支护强度;随控顶距增大而增加,但增加幅度较小。所得到的结论为大台井“川法”采煤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7.
本文报道四甲基膦酸二甲庚酸萃淋树脂(CL-P_(350)从硝酸溶液中吸附鳞的性能和机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吸附平衡服从Langmuir经验等温式。测得吸附物分子中P(350)与Re(Ⅶ)的摩尔比为2:1。Re(Ⅶ)是以形式被树脂吸附,其吸附机理属于综合反应:并测定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函数。  相似文献   
58.
简要叙述了氨基膦酸羧酸树脂的合成路线 ,用 ICP- AES对其富集分离痕量镧系稀土元素进行了研究 ,讨论了吸附酸度、洗脱、吸附流速以及共存离子干扰等的影响 ,并进行了实际样品的分析 ,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  相似文献   
59.
聚丙烯酸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的表面有其特殊性质:水滴在其表面上形成的接触角基本上与其组成无关,而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无规共聚物的表面接触角却与其组成有密切关系;接枝共聚物在DMF溶液中,其粘度表现出有趣的现象,说明了接枝共聚物在溶液中有微区现象和聚电解质性质  相似文献   
60.
The study of metabolic fuel provision and its regulation has reached an exciting stage where specific molecular events can be correlated with parameters of the organism's ecology. This paper examines substrate supply pathways from storage sites to locomotory muscle mitochondria and discusses ec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limits for maximal flux through these pathway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 different oxidative fuels is shown to depend on aerobic capacity. Very aerobic, endurance-adapted animals such as long distance migrants favor the use of lipids and intramuscular fuels over carbohydrates and circulatory fuels. The hypothesis of functional co-adaptation between oxygen and metabolic fuel supply systems allows us to predict that the capacity of several biochemical processes should be scaled with maximal oxygen consumption. Key enzymes, transmembrane transporter proteins, glucose precursor supply and soluble fatty acid transport proteins must all be geared to support higher maximal glucose and fatty acid fluxes in aerobic than in sedentary spe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