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9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1.
朱舜水在长崎居住期间曾与安东省庵就"朱陆问题"有深入的探讨.省庵在与舜水相遇前就对陈建的<学蔀通辨>进行过"训点",倾向于"朱是陆非".后省庵曾就朱陆问题请教过舜水.对于作为士大夫一员并勇于承担明王朝溃败之责任的舜水来说,在思考明王朝溃败的深层原因时,能够明确指出陆象山和王阳明思想中的缺陷,应该说是一种非常深刻的问题意识.舜水不仅把阳明门下主张良知现成论的王畿等同于佛教而予以痛斥,更把东林学派的高攀龙、邹元标以及与东林学派有很深关系的刘宗周视为"道学者"而加以批判.  相似文献   
92.
通过对明南京文坛的重要人物朱之蕃、朱孟震生年问题辨证前说,考证其生卒之年分别为1558-1624、1530-I593,并为汪效倚先生关于潘之恒卒于天启二年(1624)的推测提供可靠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93.
在明清嬗代之际,曾出现过一种为兴邦治国、化民成俗服务的实学思潮,"舜水学"就是这"实学"思潮中的一个学派."舜水学"也是相对于"朱子学"(指朱熹的学术思想及其学脉)、"阳明学"(指王阳明的学术思想及其学脉)而言的关于朱舜水学术思想及其学脉的一种称谓."舜水学"的特点是,以"实"字标宗,以"批"字为要,以"外"字显名.  相似文献   
94.
采用实证和对比的方法,对陈柱和徐松石的中华孝道观进行了比较研究.两人因早年生活学习背景的相似,所以都认可孝道在传统文化中的基础作用,及其在维护社会稳定团结上的作用.因信仰不同,所以两人对孝道的渊源和发展方向的观点相异:陈柱认为孝道根源于自然界的进化,爱万物是其最高层次;徐松石认为源自耶和华的启示,皈依基督是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95.
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剧第一人,他的翻译风格独特,形神兼备,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朱生豪的翻译通过大量的意译来传达原作的神韵;二是朱生豪对戏剧的翻译考虑到了读者和观众的双重功能;三是朱生豪本身的诗词才华在翻译中运用得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96.
《朱子语类》虽为讲学语录汇编,但文本内容广泛涉及南宋社会生活实际,汇集了众多的社会文化词。其中,反映当时政治文化领域的“款”类同语素词语族,字典辞书大都未加收录,前贤时彦亦较少关注或释义有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以期进一步明晰词义引申机制,为阅读先贤经典和传承传统文化破除语言障碍,亦为辞书编纂提供文本参照。  相似文献   
97.
李玉峰 《科技信息》2010,(21):189-189,134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细读,对陈淳和朱熹两位大家的理气理论进行一番常识性的对比研究,找出其异同,从而使读者更为全面的理解陈淳的哲学思想做积极的尝试。  相似文献   
98.
灵活多变的恩抚怀柔政策是朱元璋处理与蒙古族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通过对有关重要史料的梳理和分析,阐明了朱元璋对蒙古民族的怀柔政策,认为朱元璋通过承认元朝合法性、对蒙人积极招抚与妥善安置以及其他经济、文化等怀柔手段,缓和了明蒙间的关系。朱元璋以积极的态度和适时的策略使这一政策较为成功地得以推行。  相似文献   
99.
陈柱编选《粤西十四家诗钞》,既含有热爱故土山水风情,欲使粤西文学传之于世的衷心,又在重视山川人物历史风俗的掩饰下,显现爱国之志;既含有其向往友朋酬唱之风,又显艺术标准,还有毫无性别歧视的平等态度。这些精神,与其思想特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0.
本文通过对竺可桢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一次科学史观念变化的深入考察,挖掘追溯了竺可桢的新观念的来源,发现通过英国左翼科学家的著作,竺可桢受到了其背后所隐含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史学的影响,体现在竺可桢对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自然科学这一问题的提出和回答上,从而为认识竺可桢的科学史学思想及其时代脉络,提供了一个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