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9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明王孙朱耷中、晚年遍游南北,行踪谲诡,江右遗民社会即讳莫如深,而满清朝野竟史志阙如,云踪鹤迹,多不为世知。八大山人是否到过饶州景德镇,亦缺乏可靠文献与实物证据借资镜鉴。广东省收藏家谢志峰公布其“瓷砚堂”收藏“寤歌草堂,哭笑定制”八字底款碟形瓷砚一品,该瓷砚与朱耷有无关系?又有何关系?拾遗补白,颇有深入研讨之意义。  相似文献   
102.
明代国子监在洪武中期的发展是最为充分的——从组织管理、教学质量到学生出仕、成就及影响,都达到了有明一代空前绝后的高度。这一局面的出现,既是朱元璋对国子监教育高度重视、励精图治的结果,也与国子监祭酒宋讷的努力息息相关。宋讷在整治国子监过程中所形成的治监之道,不仅促成了洪武中期国子监的鼎盛和辉煌,而且为当今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3.
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宋代最高学府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此提出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准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重要的影响。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办学过程中,认真总结了自己长期教育实践经验,花费很大精力,自拟《白鹿洞书院教规》,成为后续中国封建社会700年书院办学的模式和国内外研究教育制度的重要课题。朱熹和陆九渊的“白鹿洞之会”又是南宋学术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充分体现了朱熹虚怀若谷、文人相亲的大家风范,也弘扬了百家争鸣、学术讨论的良好风气。  相似文献   
104.
《朱子语类》是朱熹门人记录朱熹讲学语录汇编。疑问句是其中很有特色的言语形式,按使用者身份分为弟子使用的疑问句(作为学生身份)和朱熹使用的疑问句(作为师长身份);本文主要从"单纯式问句"和"复合式问句""两方面进行讨论弟子使用的疑问句中询问句使用的形式特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南宋时,朱熹弟子的勤奋好学与积极动脑的学习风范,同时也可以窥见作为"引路底人"的朱熹的教学理论具体实践例证。  相似文献   
105.
黄震生平及学术成就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震是南宋后期浙东地区一位有成就有创见的著名学者和思想家。文章第一部分对黄震的生平履历和著述作了扼要的叙述;第二部分就黄震的经学、理学和史学对其学术成就、学术思想体系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指出:作为朱子后学者,黄震继承了朱学体系中重致用的思想,同时对朱学末流之弊及朱学本身的某些虚空倾向进行了纠正和批判;黄震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6.
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其叔父汉王朱高煦仿效朱棣的靖难之役发动叛乱,但很快就被平定。明宣宗平定高煦之乱的原因可以总结为:明朝中央实力的加强和藩王力量的削弱;明宣宗治国经验丰富、知人善任;朱高煦有勇无谋、失道寡助;明宣宗应敌策略得当。  相似文献   
107.
明代宦官机构在洪武时期已基本建置完成,但其职能在永乐以降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致使朱元璋既"无宦寺之祸"又"无权臣之患"的构想成为泡影。  相似文献   
108.
朱得之继承王阳明心学的观点,认为心是一切造作的根源,只有控制住自我的心,才能得道。儒家、道家、佛家,三者名异而实同,因为无论哪一家都是来阐明"道"的,而"道"是没有差别的。这也是朱得之所秉承于王阳明心学的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09.
对马一浮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清晰、准确的界定,是马一浮思想研究中的一个首要问题。本文试从学界的研究成果以及马先生思想的内在理路出发,分析"会通"或"调停"之说以及"心学"一派的得失及其根源,进而从心性论、工夫论、书院四学规和天命之性几个方面,对马先生"学宗程朱"进行论证,以从总体上把握马先生的学术脉络和全貌。  相似文献   
110.
《古都》所呈现的自我东方主义特征代表了一种思维方式和权力话语方式,体现了东方人的东方与东方学家的东方两者经验上的差异性。小说中对前宗主国和前殖民地重叠历史、文化和经验的描述,是通过台北对京都的模仿来实现的。而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符码的表述,显示了前殖民地主体身份的存在,是台北文化抵抗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