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16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46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0 毫秒
201.
囿于特定生存环境和传统写作规范的影响,张爱玲经历了作为作家与作为女性身份的双重焦虑。张爱玲通过日常生活和女性生存的书写建构女性身份。她对日常生活的发现和重视,使日常生活重返写作场域;她从女性视角书写女性,让我们看到女性作家如何做到忠于其生活、历史文化现实及其自身的性别特质。  相似文献   
202.
章太炎在<訄书>中的写作修辞和文化政治思想凸现了他对传统学术文化的发挥和自我创造.同时,他的文化政治思想因为诸多机缘影响了其他人的文化观念,其著述成为了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被不断地重述,并成为现代学术谱系中一个重要的起点.<訄书>问题看似属于革命书写的一种方式或者可归结于传统学术内部的问题,但是它所触发的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争辩将作为历史的遗产在现代思想中得到继承.这些思考始终是为了在多元的文化选择中寻找到属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203.
奕劻在义和团时期,与荣禄、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互相呼应,不赞成杀教民、杀洋人、拆电线、毁铁路、攻使馆,与列强开战,史实证明,奕劻等人比毓贤、李秉衡等清流派高明。  相似文献   
204.
205.
一直以来,对于南宋时南昌地区郡志之修纂,人们的认识非常有限.依据曾丰《缘督集》所收两篇淳熙修志之序文,考察修纂情况,认为志书系知府程叔达委托僚属与郡中名士编纂,实行分工负责制,书名应为《豫章图志》.又据《永乐大典》残本相关佚文,对其中《豫章志》与《豫章续志》进行考证,断定《豫章续志》成于南宋晚期,具体时间约在理宗绍定间,而《豫章志》则可能就是淳熙《豫章图志》.  相似文献   
206.
散体大赋《二京赋》与抒情小赋《归田赋》是张衡赋作中的代表作品。从大赋到小赋,从写都市到写田园,张衡完成了汉代赋作从文体到题材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换。通过研究这两个转换,可以发现汉帝国由盛到衰的过程中赋家心态和儒家精神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7.
小说家张爱玲虽是乡土中国里一位典型的小女子 ,但却是 2 0世纪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位具有真正世界级水平的大作家。以中篇《金锁记》为代表的她的小说创作 ,代表了百年中国女性叙事的最高境界。她的小说艺术不仅体现了职业作家的修养 ,而且有着现代女性意识的自觉。她的作品已经受住了历史的验收 ,会永垂史册  相似文献   
208.
试论湖北潜江龙湾发现的东周楚国大型宫殿遗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酉生 《孝感学院学报》2003,23(1):24-26,82
文章用大量的资料和考古实物资料对湖北潜江龙湾发现的东周楚国大型宫殿遗址予以论证,并从六个方面论证了该宫殿遗址即是章华台。  相似文献   
209.
张爱玲是她所处那个时代少有的清醒者,她用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来看待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女人的深刻影响。张爱玲利用叙事语言中的断层,揭示了中国和西方的等级观念,以及处在西方的"东方"视角关注下的中国女子的悲剧性命运。在她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中,通过对女仆"睇睇"和"睨儿"的刻画,中国的主体性在"被看"的同时成为"看"的主体,将西方的"东方"幻想摆在了被审视的位置。  相似文献   
210.
张福贵先生在其文章《从意义概念返回到时间概念》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称谓产生质疑,进而提出“中华民国文学“的概念。本文主要从遮蔽与超越、封闭与敞开、诱惑与质疑三个维度阐释“中华民国文学“概念对“直线性“、“政治性“、“现代性“等既往“现代文学史观“的理论反思和修正,以及作为一名文学评论家独特的思想个性和对文学解释回归本原的学术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