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10篇
综合类   22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81.
饶道庆著《〈红楼梦〉的超前意识与现代阐释(增订本)》一书,在批评方法和思想内容方面都有所创新。该书对《红楼梦》的“超前意识”的研究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具有宏阔的理论视野,二是善于运用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82.
十七大精神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学员思想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时代要求。文中明确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实施“三进入”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以确保“三进入”优质高效。  相似文献   
83.
孙金帅 《科技信息》2010,(21):I0274-I0274,I0282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学的重点在于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加强阅读能力。传统的教学法大多以精读模式为主,在文本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学方法单调,一般以教师为中心,侧重于语法和词汇讲解,忽视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语篇布局,把阅读看成是单纯的语言活动.这样的教学法必然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阅读能力难以提高。当代隐喻理论,在单词,语法,语篇等方面均具有广泛应用能力,它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可以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次当中。笔者将在下面文章中着重探讨如何利用隐喻理论进行阅读和写作及其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4.
将现象学同禅宗美学放在一起,现象学的"直观出本质"与禅宗的"顿悟"有惊人的相似.重新认识禅宗美学的异质特性,我认为禅宗美学不仅具有能使人在超脱之后形成崇高人格品质,还认为禅宗美学就是一门关注人的科学,追求自由的人的科学.其最大特征是突出主体,关注主体,追求主体的自由,张扬自我.事实上,一部禅宗美学为人的自由境界的诞生和追求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85.
禅宗思想与诗歌一直有着很深的因缘关系.禅宗思想传入日本后对日本文学,特别是日本俳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俳句蕴涵着自然空灵、清幽闲寂、凝炼含蓄的禅宗思想.  相似文献   
86.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将自2007年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施行.新准则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构成.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本文仅对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内容进行比较,并就新准则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87.
本文从数学方法论与思维科学的角度,结合数学史,通过对不同数学分支的若干典型实例的分析,阐述了“关系映射反演方法”及其思维结构。  相似文献   
88.
弱式认知语言观认为,某些思维形式是离不开语言。该文分别从语言与思维的神经联系、语言思维、以及内部语言和内部言语三个方面来证明此观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9.
近代共同体思想中的平等价值原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广大农民在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斗争中不断发展起来的重要价值原则,彰显中华儿女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追求平等的价值诉求,对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启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世界共识且被积极践行的中国方案,坚持由"温故"向创新发展,不断从...  相似文献   
90.
The analytical notions of ‘thought style’, ‘paradigm’, ‘episteme’ and ‘style of reasoning’ are some of the most popular frameworks in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lthough their proponents, Ludwik Fleck, Thomas Kuhn, Michel Foucault, and Ian Hacking, are all part of the same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that closely connects history and philosophy,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share similar assumptions and objectives is still under debate.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I shall argue that,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se four thinkers disagree on certain assumptions, their frameworks have the same explanatory goal – to understand how objectivity is possible. I shall present this goal as a necessary element of a common project -- that of historicising Kant's a priori.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I shall make an instrumental use of the insights of these four thinkers to form a new model for studying objectivity. I shall also propose a layered diagram that allow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rameworks to be mapped, while acknowledging their similarities. This diagram will show that the frameworks of style of reasoning and episteme illuminate conditions of possibility that lie at a deeper level than those considered by thought styles and paradig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