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篇
  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37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民国初年,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除受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的影响外,传统化中的诸如“大一统”思想、“道德本位”思想、“公天下”思想、“民本”思想的影响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72.
元稹曾被远放通州(今四川达州),任通州司马,元稹奉诏后迟迟不抵任,对其原因的探讨学者说法不一.考证后认为,元稹迟抵通州主要由两个原因所致:一是对远放通州的怨恨和迷惘,一是对巴蛮之地通州的恐惧.  相似文献   
73.
《白鹿原》书中的人名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文化网络图,随意点击,我们会发现,《白鹿原》里的主要人物命名文化内涵很深,他们不仅仅是人名的代码,更是一定历史文化、社会意识的反映。欣赏她,我们可从多层面、多角度体味陈忠实的人文心理、文化观念、生活理想、道德准则以及《白鹿原》的丰厚意蕴。  相似文献   
74.
魏源从林则徐的《四洲志》中看到了世界的辽阔,从侵略者的船坚炮利上认识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优势,从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意识到了文化改良的必要性。魏源坚持"睁眼看世界"的立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积极主动地了解西方,学习西方。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这是对跨文化理念的自觉运用和实践,对近现代文化探索具有深刻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5.
余光中和屈原,一位是誉满中外的当代诗人,一位是流芳千古的文人骚客。虽身处不同的时代,二者却在诗歌创作上有着某种潜在的渊源。本文将对屈原和余光中在诗品、爱国恋乡情怀、诗歌的美学内涵等方面进行研究,进而探讨屈原对余光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76.
文献资料充分证明,在中国戏曲史上“元曲四大家”这个概念并未得到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即便有一部分论者使用这个概念,这“四大家”也没有固定的排住顺序。弄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思考古典曲学研究的重心和本质。  相似文献   
77.
作为身处后台的幕僚,能否施展自己的治国韬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其辅政艺术,既使如魏源这样的旷世哲人也概莫能外。魏源人生的黄金时期,基本上是在幕府中度过的,他的主要思想大多成形、成熟于这一时期,他的政治理想也多是以参谋辅政的方式进行实践的。毕生追求“经世济用”的魏源,充分利用幕府这个难得的行政参谋平台,以择木而栖、与时而变、为国而谋、躬身而为的精妙辅政艺术,将改革开放思想融贯其中,使其“师夷长技以制夷”和“除草弊政”的政治抱负在混浊的政治环境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施展。  相似文献   
78.
杭州是元代的戏剧中心之一。尤其是杂剧中心,作为杭州剧坛构成要素的剧作家,对杭州确立和维持杂剧中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元代杭州剧坛的曲家构成按其行迹可分为三类:一是杭州本土的曲家(杭州籍且居杭曲家),他们是杭州剧坛的主要经营力量;二是因各种原因流寓杭州的曲家,他们是杭州剧坛的壮大力量;三是游历杭州的曲家,他们激发、烘托了杭州剧坛的气氛,促进杭州作为杂剧中心的成长与发展。正是在这些曲家先后共同的营造、努力下,杭州的杂剧创作渐成气候,并逐渐成为元代后期杂剧活动的中心。  相似文献   
79.
“逸”和“远”作为中国绘画的最高风格是如何可能的?徐复观通过对此问题的心性学考察,认为这是庄学精神逐步在绘画中落实的结果。通过这种研究与讨论,便把艺术问题与人格修养问题联系了起来,由此,便可进一步证明心性之学在中国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80.
从研究分析颜真卿撰书的元次山墓碑碑文入手,对有关史料进行了爬梳析理,论证了元结和颜真卿这两位文武兼俱的中唐名臣之间的关系,评述了他们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及“见危不挠,临难遗身”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