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6篇
系统科学   15篇
丛书文集   19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571篇
自然研究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81.
 以1950、1977和1996年海图为数据源,利用ArcGIS 10及FRAGSTATS 3.3,选取NP,CA,MPS,MSI,FD,LPI,FN,SHDI,SHEI及CONTAG等指标,对福州市区河流湿地南港(乌龙江)近百年来景观演变进行定量分析。依据岸线及0m等深线把河流湿地景观划分为河床、滩涂和岛屿沙洲三种类型。研究发现,研究区河流湿地面积减少,以河床减少最快,岛屿沙洲面积因并岸而微减后又增加,滩涂面积增加后略减少。总体景观异质性下降,河床从原来的连结为一体的基质转变为互相分割的廊道,其内部联系变弱,滩涂从原来被河床分割为零散的数十个斑块而连接成为面积较大联系较强的几个大斑块,成为研究区的基质,内部联系增强,岛屿沙洲经由分割合并而面积增加且形状日趋规整,对河床及滩涂的阻隔作用加大。  相似文献   
282.
以建立江苏盐城滨海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为目的,首先分析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影响因素,运用生态补偿原则,确定生态补偿主体,利用直接投入法、所在地机会成本法以及生态等价分析法计算生态补偿标准,确定江苏盐城滨海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途径和方式,并为相关地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3.
水耕植物过滤法对溶解性氮磷去除的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改善水耕植物过滤法(HBFM)对溶解性氮、磷的去除效果,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定量分析HBFM试验床中植物吸收、底泥释放及生物脱氮3个影响因子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底泥NH4 -N释放速率滤床上游高出中游及下游的1.6~3倍;水相的高溶解氧条件抑制了底泥释放PO43--P;试验床中植物平均氮吸收量、底泥平均氮释放量和微生物平均脱氮量分别为352.9,492.8和153.1 mg/(m2·d),植物吸收与微生物脱氮量之和近似等于底泥氮释放量.因此合理控制底泥清除周期减少底泥释放量,是提高HBFM溶解性氮、磷去除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84.
以重庆市沙坪坝区AutoCAD2003年电子地图信息为主要数据来源,结合其它实地监测和统计数据,采用GIS和RS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对沙坪坝区城市人工湿地--水田,进行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综合分析.结论表明,沙坪坝区城市人工湿地--水田,是其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生态和社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效益,为城市规划、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定量化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85.
基于我国沿海12个典型潮间带湿地, 结合其生境特征, 系统地比较潮间带湿地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特征, 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潮间带湿地生境特征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不同环境条件下潮间带湿地的底栖动物分布表现出典型的空间分异特征, 其分界线与潮间带湿地所处位置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基本一致; 在科和属的水平上潮间带湿地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变量的关系密切。作为潮间带湿地区别于其他类型湿地的主要特点之一, 潮差对潮间带湿地特性有重要影响, 潮差与潮间带湿地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对于类似环境条件下的潮间带湿地, 二者的相关关系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286.
在生态—经济系统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特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现状评价,同时也构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模型,利用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对长江中下游湿地地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水平进行分析,为区域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内鄱阳湖湿地区生态支撑力最高,其次是长江中游干流湿地区,洞庭湖湿地区最低.2)研究区内以武汉市为首的长江中游干流湿地区社会经济压力最大,其次是南昌市及洞庭湖湿地区,较小的是鄱阳湖的东部和长江下游湿地地区.3)通过协调发展度D分析发现:失调停滞区主要位于以长江干流一带,包括武汉市、洪湖市、公安县等,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8.6%;过度调整区主要位于鄱阳湖东北部和洞庭湖东南部,和长江下游部分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3.2%;协调发展区以鄱阳湖西南部为主,还包括环洞庭湖西北部和安徽的贵池市和望江县,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8.2%.  相似文献   
287.
从13个省、自治区的滩涂湿地中采集了土壤和水样品共计837份,从中分离出了827株木霉菌株。实验结果表明,土壤样品比水样更容易分离到木霉菌,且土壤样品中的含盐量越低越容易分离到木霉菌。海拔高度也是影响木霉分布的因素,海拔高度在100 ~ 1 200 m之间木霉的分离率最高,这可能与该海拔区间中的植被相对丰富有关。  相似文献   
288.
为了研究添加生物膜对表流湿地水体系统净水能力、湿地植物及藻类群落的影响,设置6个不同生物膜载体密度的表面流芦苇人工湿地,比较其对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及水体中DO、浊度的变化。调查对表流湿地中芦苇、着生藻类、浮游藻类的影响,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添加生物膜显著提高了表流湿地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对COD_(C_r)、TN、TP、氨氮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4.7%~12.8%、3.2%~11.9%、-1.3%~7.6%、5.9%~11.7%,生物膜添加量与污染物去除率间有明显正相关关系。添加生物膜对水体中DO、浊度影响较大,当载体密度较高(≥3.3棵/m2)时,水体DO、浊度明显改善,生物膜添加量与浊度存在明显的线性负相关关系。研究发现添加生物膜对芦苇的生长状况、着生藻类密度和结构均没有显著影响,而水体中添加生物膜促进了浮游藻类的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289.
分别利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期丰水期(7-10月)的TM影像数据,同时结合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和地面调查资料,依据青海湖流域湿地分类体系,采用湿地类型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近10a青海湖流域湿地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青海湖流域湿地约占流域总面积的23.99%,10 a来湿地总体比较稳定,总面积变化不大,而湿地类型之间的变化较明显,主要是永久性咸水湖、永久性河流、内陆盐沼、洪泛区平原和沼泽化草甸之间的变化.  相似文献   
290.
在分析漯河市沙河湿地水岸现状的基础上,从建设美观安全水岸的角度,提出了综合性水岸保护与恢复方案.该方案包括岸线改造、植被种植、林地改造以及退耕还林等.所提出的方案对于漯河市沙河湿地的建设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