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4篇
系统科学   9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1071篇
自然研究   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91.
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区块太原组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了解区域沉积背景的情况下,综合运用岩心观察、岩相分析、测井相分析等手段,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塔巴庙区块太原组为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和无障壁海岸沉积体系的滨浅海相沉积与湖泊-三角洲相沉积.以此为基础,进行井间横向对比,编制不同层位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揭示各沉积微相演化规律,从而指出勘探开发的有利相带,为油田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2.
应用自然伽马曲线反演陇东地区延安组沉积旋回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然伽马曲线包含丰富的地质信息,能够很好地反映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地层旋回.采用频谱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安组湖沼相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进行反演,可以得出地层中很好地保存了高频的米兰科维奇旋回,认为研究区延安组地层中的沉积旋回主要受古气候变化的控制,其中偏心率周期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范围为7.86~16.75 m;地轴倾角周期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范围为2.34~6.36 m;岁差周期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范围为1.14~2.96 m.频谱分析法可用于测井曲线进行高频沉积旋回分析.  相似文献   
93.
对于施工环境复杂的暗挖隧道工程,科学合理掌握施工地层演化过程是安全施工的前提.以北京地铁12号线光熙门站—西坝河站区间富水砂层大断面暗挖隧道工程为研究背景,借助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对工程设计施工方案进行模拟,得到了施工过程中地层孔隙水压力、地层沉降损失演化过程,并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为工程施工规避风险源提供参考.结果 表明:施工掌子面孔隙水压力集中位置主要在暗挖隧道上方注浆形成的"注浆拱"拱顶以及断面未注浆范围;隧道施工过程中,沿施工掘进方向在施工掌子面前、后10 m到掌子面位置范围内,是发生涌水关键位置;地层沉降值经历了由沿中轴线对称分布到集中在中轴线位置处的变化过程,最后沉降值沿中轴线对称分布,导洞1施工掌子面处地表沉降值稳定在12 mm左右;初期支护拱顶沉降以及拱脚水平收敛均分别在45、30 d达到稳定;现场反馈的施工信息与模型计算地层演化过程相吻合,计算结果可为富水砂层大断面暗挖隧道施工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
为了深入研究黔北地区海陆过渡相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选取了二叠系龙潭组钻井岩心页岩样品进行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实验、氮气吸脱附实验、及相关地化和等温吸附等测试,研究页岩微观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并探讨微观孔隙对页岩储气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龙潭组页岩储层的孔隙类型主要包括粒间孔、粒内孔、有机质孔、微裂缝4种,以矿物颗粒粒间孔和黏土矿物粒内孔最为发育,有机质孔发育较少,这主要是因为Ⅲ型干酪根显微组分为结构稳定的镜质组和惰质组在生烃过程中不易产生有机质孔;氮气吸附实验结果显示龙潭组页岩孔隙类型复杂,主要表现为两类:细颈广体的墨水瓶孔隙和四边开口的平行狭缝型孔隙,孔径主要介于3~5nm,以发育中孔为主,BET比表面积平均为15.846m2/g,BIH总孔体积平均为0.01258ml/g;龙潭组页岩样品吸附气含量较高(平均为2.37m3/t),页岩储层微观孔隙对吸附性能有重要的影响,其中吸附气含量与页岩的孔径呈负相关关系,与页岩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页岩的纳米级孔隙为烃类气体的赋存和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5.
为自主研制随钻地层压力测量工具,研制了一套随钻地层压力模拟试验装置。装置由井眼环境模拟系统、模拟测量短节、操作控制系统和辅助系统四部分组成。该装置能够模拟地层压力环空压力之外,还可以提供高温高压试验环境。该装置可实现地层压力和环空压力0.1~70 MPa可调,控制精度0.1 MPa,环空压力上升梯度约为1.25 MPa/min,地层压力上升梯度约为1.56 MPa/min,温度范围为室温~125℃,温度控制精度1℃,温度上升梯度平均为1.6℃/min。并选用了两种不同渗透率岩心对随钻地层压力测量模拟试验装置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模拟装置各模块工作可靠,所测压力曲线能够反映地层压力参数。该装置为检验原理样机性能、揭示改进方向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6.
为了明确Perdido带上Wilcox组油藏富集控制因素,以上Wilcox组油藏为研究对象,通过有效供烃范围、油输导方式、圈闭形成与生排烃期匹配关系及保存条件对比分析,探讨了Perdido带上Wilcox组油藏富集控制因素及成藏模式。研究认为,供烃区规模对油藏规模控制作用明显;上Wilcox组油藏存在顺源式、向源式和背源式3种垂向运移方式,其中,顺源式和向源式运移有利于油藏富集;圈闭形成与生排烃期匹配较好的油藏,供烃充足,油藏规模大;保存是油藏富集的必要条件,遭受严重破坏的油藏规模小;建立了Perdido带上Wilcox组3种油藏成藏模式,其中,“双侧供烃-顺源输导”和“单侧供烃-向源输导”有利于油藏富集,是该区寻找规模性油藏的有利模式。  相似文献   
97.
为厘清陆相盐湖盆地油气形成和运聚特征,以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岩芯分析的古生物、地球化学测试数据等,恢复盐湖古环境,分析盐湖沉积特征,厘定烃源岩发育及其演化特征,探讨油气排烃及运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盐湖干湿交替周期变化的古气候,造成了湖盆咸淡交替,形成了碎屑岩、碳酸盐岩、蒸发岩有规律地韵律沉积,沉积岩性为成分复杂的混积岩;盐湖优质烃源岩发育在咸淡转化期,盐湖烃源岩演化相对滞后,发育未熟低熟油演化阶段;特殊的盐湖沉积特征导致了烃源岩排烃效率低,形成了规模巨大的烃源岩油藏;油气主要沿侧向运移,常规砂岩油藏具有顺层、近源、砂控、源控的特点。陆相盐湖盆地的沉积、油气形成与运聚特征与海相或淡水湖盆具有明显差异性,在勘探中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8.
腰英台油田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拗陷区,其中的1号区块~301号区块的上白垩统青山口组砂岩为裂缝性低渗储集层,裂缝较为发育。通过对岩芯的系统观测、薄片裂缝观察、测井资料解释、碳氧同位素测试等手段对裂缝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腰英台油田青山口组裂缝发育,其中发育程度最高的为青山口组一段II砂组;裂缝长度的主要分布在5~15 cm,宽度主要分布在0.1~1.0 mm,密度平均0.41条/米,大部分裂缝都被全充填,充填物以方解石为主,裂缝倾角主要分布于75?~90?,裂缝方位主要共有4组,分别是NWW(280?)向、NNW(345?)向、NNE(18?)向和NEE(76?)向;微裂缝以宽度小于0.5 mm为主,被方解石或者有机质充填或者半充填,裂缝性质以剪切缝为主,部分发育张性缝;裂缝发育期次主要分为两期,分别为嫩江末期和明水末期。  相似文献   
99.
通过对新汶煤田太原组和山西组中的孢粉化石的研究,共鉴定出孢粉化石52属154种,其中太原组38属140种,山西组32属135种。根据孢粉属种组成和含量在纵向上的变化共建立了两个孢粉组合带(自上而下):ⅡGulisporitescochlearius-Sinulatisporitessinensis带和ⅠLaevigatosporites-Thymospora带。通过与华北部分地区石炭一二叠记孢粉组合带对比,新汶煤田的这两个孢粉组合所代表的地质时代分别为晚石炭世晚期和早二叠早期。  相似文献   
100.
川东北元坝地区飞仙关组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利用铸体薄片、普通薄片、能谱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等技术手段,研究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岩石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表明飞仙关组发育的灰岩可以划分为微晶灰岩、藻灰岩和颗粒灰岩,其中微晶灰岩和颗粒灰岩又分别细分为5个小类和4个小类;白云岩包括微晶白云岩、膏化微晶白云岩和粪球粒微晶白云岩,但以微晶白云岩为主。飞仙关组成岩作用主要有泥晶化、压实-压溶、胶结、重结晶、交代、白云石化、溶蚀、充填和破裂等作用,其中胶结作用可分为3期,溶蚀作用也可分为3期。建立了重要储层段飞二段的成岩序列,结果表明成岩作用中充填作用最强,胶结作用和压实-压溶作用次之,泥晶化、溶蚀、重结晶及破裂作用较弱,白云石化作用最弱。胶结作用和充填作用是飞二段储集性变差的主要原因,但倘若局部地区受到较强的建设性成岩作用改造,如热液白云石化、破裂作用等,就易形成较好的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