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4篇
系统科学   9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1074篇
自然研究   2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An aquatic fern leaf, Flabellariopteris mii Sun gen. et sp. nov. from the Late Triassic of Western Liaoning, China, is described and proposed as the type species of the new morphortaxon of the Marsileaceae. The fossil leaves are preserved as impression. No fertile and rhizomatic materials are found. The leaves attached at a common point on the top of the petiole are composed of two leaflets joined basally in an opposite arrangement. The petiole is slender. The leaflet is fan-shaped or semi-circular, and commonly divided into four wedge-shaped lobes. Terminal margin of lobes is usually incised, incisions shallow or deep, with bluntly rounded or notched apex. The veins are conspicu- ously dichotomous, but anastomoses and marginal vein are absent. The uniqu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including two- parted thin leaflets, size, shape, veins and slender petiole, indicate that the present specimen represents an aquatic fern, which is the oldest fossil record and the first megafossil evidence assignable to Marsileaceae from the Triassic floras.  相似文献   
272.
从福鼎市八尺门一直向东到沙埕港的一片滨海区域,有数十块滨海湿地生长红树林,为了揭示这些红树林能否形成泥炭沼泽,通过近年来在福鼎市铁锵、南派、关盘、八尺门、龙安等滨海区域进行地质钻探和通过分析该区域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特征,阐明古代潮坪环境成煤可能性。  相似文献   
273.
The Upper Eocene–Lower Oligocene Qianjiang Formation of the Jianghan Basin in central China consists of a 4 700-m-thick lacustrine succession, containing 1 800 m of halite deposits. The maximum thickne...  相似文献   
274.
根据野外露头、岩心观察和测井资料等宏观分析,结合铸体薄片图像分析和物性分析等微观测试分析手段,对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第四段湖泊三角洲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储层物性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共发育长轴和短轴两种类型三角洲。长轴三角洲分布于川东南地区,短轴三角洲分布于四川盆地的川西陡坡带一侧,两种三角洲类型的岩性和储集特征差异较大。其共同控制因素有湖盆地形、构造活动、物源条件以及湖平面变化,其中构造活动是控制该区长、短轴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75.
根据野外、非定向岩心、成像测井、裂缝充填物的稳定同位素测定、岩心的声发射实验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延长组天然裂缝特征、形成期次及成因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裂缝以垂直和高角度裂缝为主,主要组系为南北向、北东向,发育张破裂和剪破裂2种裂缝类型;延长组裂缝有3个破裂期,主要破裂期为燕山期第Ⅱ幕,对应埋深约为1 190m;研究区存在多期的区域性裂缝及断裂共(派)生裂缝。运用断层共生裂缝参数评价软件和FLAC3D岩石破裂数值模拟软件,预测和评价断层共(派)生裂缝和多期次区域构造裂缝的平面分布。结果表明,南部的区域构造裂缝比北部发育,砂体越多的地方裂缝发育程度也越高,断裂带范围内裂缝发育程度普遍高于非断裂带范围。  相似文献   
276.
针对元坝气藏须家河组三段致密砂岩储层,开展了岩性、物性、储集空间类型及主控因素的研究,对物性实验 数据的分析及薄片观察结果表明,元坝地区须三段的储层岩性以粗中粒钙屑砂岩为主,含部分中细粒的岩屑石 英砂岩;钙屑砂岩的储集空间以次生溶孔为主,且以粒内溶孔为主,同时有部分微裂缝。该段储层物性表现为孔隙度 较高,渗透率较低,为裂缝孔隙型储层。元坝地区须三段钙屑砂岩储层发育程度受控于沉积作用,水下分流河道是 该套砂岩储层发育的主要微相,溶蚀作用及构造破裂作用是控制该套储层形成的主要地质因素。研究成果对元坝地 区须三段的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77.
苏里格气田盒8段高分辨率层序结构特征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通过钻井岩芯观察,结合测井资料和地震解释成果,按基准面旋回原理,把鄂尔多斯盆地石盒子组第8段划分为一个超长旋回层序、两个长期、四个中期和若干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并深入分析了形成中期、短期层序结构类型(A,C型)的背景、层序结构特征及其与储集砂体的展布关系.研究表明:不同的层序结构类型的形成受控于沉积背景、构造活动等所决定的可容纳空间和A/S值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盒8段乃至整个石盒子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78.
致密砂岩孔隙结构特征是致密油气地质评价的核心研究工作。通过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常规压汞、恒速压汞及气水相相对渗透率等多种实验分析手段,研究了川西中江气田沙溪庙组致密砂岩孔隙结构特征,探讨了孔隙结构差异性成因,并分析孔隙结构对开发的影响。研究表明,中江气田沙溪庙组致密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储层物性受原生矿物组合与成岩演化过程及其产物的影响,其中,石英对储层的渗透率贡献相对明显,对孔隙度影响不明显,黏土矿物、方解石都对孔隙度和渗透率影响明显,均呈负相关;在孔隙结构参数中,孔喉组合关系、喉道大小决定储层渗流能力,以大孔喉对储层渗透能力的贡献最大;孔隙结构对产能及气井生产特征影响明显,孔隙结构均质性越好所对应的气井产能及平均日产气就越高。研究成果对于深入理解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及气井开发效果差异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能为气藏合理开发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79.
中国北京恐龙足迹的首次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市延庆县在筹报世界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野外调查中,在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核心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土城子组地层发现的大批恐龙足迹,初步研究表明这批标本可归属于覆盾甲龙类(cf.Deltapodusisp.)、兽脚类、鸟脚类及疑似蜥脚类恐龙足迹.其中大量的覆盾甲龙类足迹表明,早在晚侏罗世,冀北-辽西地区就活动着覆盾甲龙类,它们承接了辽宁朝阳下白垩统义县组发现的甲龙类化石.而罕见的,极高速奔跑的兽脚类恐龙足迹揭示了独特的古行为学.延庆发现的恐龙足迹群不但是北京地区首次发现恐龙存活过的证据,而且极大丰富了土城子组的恐龙类群,为承接其后的热河动物群提供了绝好的演化样本.  相似文献   
280.
Abundant well-preserved large articulated sponge fossils and isolated spicules have been reported from the Early Cambrian Hetang Formation, southern Anhui Province. This unique epifaunal fossil assemblage dominated by articulated sponge fossils is called the Xidi Sponge Fauna. The sponge fauna lived in a quiet oxygenic environment below the storm wave base. Bloom of phytoplankton and rapid sedimentation rate resulted in the deposition of the black shales. Sufficient food supply, lack of other competitors, abundant ecological niches, and demand for oxygen during early Cambrian were in favor of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evolution of large sponges in the Early Cambri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