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5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144篇
系统科学   41篇
丛书文集   59篇
教育与普及   33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11篇
综合类   2839篇
自然研究   8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203篇
  2006年   196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通过对龙王河流域水质现状评价及主要污染源分析,针对其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目标、总量、项目、投资四位一体的小流域控制思路,本着治、用、保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污染源治理、废水资源化、生态保护等一系列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62.
把畜牧养殖业作为开封市农业发展的突破点,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开封的地域优势,研究开封市农村产业化发展的新契机.最后,分析了开封市发展奶业的优势条件,并针对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各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3.
采用宝鸡9个站点30 年(1971~2000年)气温资料,利用相关统计和模糊聚类等方法,分析了宝鸡地区气温的空间分布,并将宝鸡分成北部丘陵和渭河川原2个区域,探讨了气温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为宝鸡地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4.
快速城市化的珠江三角洲非污染生态影响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生活和生产中各种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活动是引起非污染生态影响的主要原因,而城市化是其中影响最深的过程之一.珠江三角洲作为我国快速城市化的典型区域,城市化引起的非污染生态问题显著.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大,城镇、交通用地迅速增加,林地、草地、耕地则大幅减少.城市植被的种类少、优势种突出、外来物种较多,从而明显降低了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由于不合理开发土地资源的人为活动,城市区域的水土流失严重,而且侵蚀强度相当大.  相似文献   
65.
珠江三角洲基塘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为了解珠江三角洲基塘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选择4个典型基塘进行了一个养殖周期的跟踪调查并进行养殖池塘的营养物质平衡概算.结果表明:养殖池塘中的NH4 、NO2-、COD、Chla等指标均有明显的升高,而NO-3、TP、SRP、BOD等指标无明显升高,DO没有明显下降.密养池塘无机氮的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NH4 比例上升,占了50%以上,NO3-比例下降,降到40%以下.养殖池塘NH4 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养殖密度和藻类浓度.P是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因子.塘泥的吸附和释放可能是影响池塘TP、SRP的主要因素.营养物质平衡计算结果表明,研究池塘中营养物质N的输入饲料占90%~98%,N的输出鱼类仅占总输出的20%~27%,沉积的N占54%~77%.营养物质P的输入饲料占97%~98%,鱼类P仅占总输出的8%~24%,沉积的P占72%~89%.珠江三角洲的养殖池塘由于其封闭性,养殖产生的废物不易外排,只能依靠池塘的自净作用消解废物.  相似文献   
66.
黄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具有快速、客观的特点。对 L ANDSAT TM图像进行解译判读 ,获取反映黄河流域 2 0世纪 80年代末期到 90年代末期土地利用和覆盖情况的 1:10万比例尺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时空演变模型、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模型和土地利用重心模型 ,对黄河流域近 10年的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0年来黄河流域草地、林地面积减少 ,而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增加 ,而人类活动是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67.
荆马河、废黄河底泥重金属污染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纳工业废水为主的荆马河和纳生活污水为主的废黄河底泥重金属进行地累积指数污染评价、潜在生态危害评价、污染成因和底泥重金属质量分数的相关性分析,得出荆马河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危害程度明显重于废黄河,重金属的来源不同,但其相关性相似,针对不同成因,对两河重金属污染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68.
根据安宁河流域自然地理条件,笔者提出了该地区应发展的几种石榴优良品种,并详细论述了石榴栽培管理中水肥管理、整形修剪、病虫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69.
淮河沉积物总磷和重金属沿程变化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淮河沉积物中污染物的分布规律、来源及污染程度,于2014年7月沿淮河中下游设置16个采样断面,现场采样并检测沉积物中总磷(TP)质量比和重金属(As、Cu、Pb、Cd、Zn)的质量比,分析沉积物中污染物的沿程分布及来源并对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淮河中下游沿程各城市下游断面沉积物中污染物平均含量比上游断面高;污染物来源分析表明,所有污染物均受到点源污染的影响,其中TP和Cu受到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的共同影响;单因子标准指数法对沉积物磷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淮河干流沉积物环境质量受磷的污染相对较轻;对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分析表明,无论是单个重金属的生态危害程度还是综合生态危害程度都为轻微。  相似文献   
70.
秦淮河水质改善现场调水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究不同水闸调度方案对秦淮河水质改善的效果,进行了洪水期、丰水期调度、枯水期调度和降雨初期雨水污染调度等典型时段调水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调控闸泵可对秦淮河水质产生积极效果,上游来水、引水的质量和调度时段对于调度效果具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