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34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71.
鲁迅毕生专注于中国国民性研究,其围绕国民性问题所论述的各个方面和观点,己伸展到该命题的各个重要领域,从其对国民性这一命题思考的深度、幅度及广度来看,在理论和实践上己构建了独特的自我思想体系,其思想体系中论及的国民性形成的特殊时代背景、国民性批判的理论武器、国民劣根性的根源、理想的国民性、如何改造国民性等方面无不具有超越时代的前瞻性,对当代中国人思想的建构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2.
无欲说是老子欲望论的主旨。其实质是老子以"道法自然"为理性法则提出对反自然地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的行为有所不欲的哲学主张。整理和开掘这一思想遗产的当代意义在于能为现代人在自然观上、社会道德观上和个人生活观方面提供价值指引。  相似文献   
73.
余华深以取法西方现代文学为荣,至于与其有着整体相似性的鲁迅,他一直讳忌莫深。余华的"鲁迅论"始终重叠在几篇小说的技巧之上,并未涉及两人之间的关系。究其原因:一是广泛师法西方文学的迫切性与直接性所致;二是余华与鲁迅有着相异的创作诉求;三是余华面临着"两个鲁迅"的阅读。隐言与鲁迅的承继关系,既是影响的焦虑,也说明了余华尚未超越技术写作的范畴。  相似文献   
74.
“姐”“祖”同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方言、相关民族语言材料的研究,辅之以人类学、文字学的观察发现,在姬周语(汉语雅言的前身)和古羌语分离之前的原始祖语中已经诞生了“蛆”的前身“且”,“姐”和“祖”同源。这为“姐”后来在汉语中逐渐代替了“姊”的语言地位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75.
由于市场经济冲击下文学媚俗化倾向抬头以及文学传媒方式的变革等原因,当前大众文学欣赏呈现出通俗化、流行化、异类化、网络化、直观化等特点。在当前大众文学影响下,传统文学面对诸多方面的挑战,对传统经典的导读应有更好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6.
20世纪20年代中期,徐炳昶和李宗侗主编的《猛进》周刊是当时一种有进步倾向的政论性周刊,它与鲁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鲁迅对新报刊给予了实际的支持,除了在群众运动中同青年站在一起外,还写了《通讯》、《并非闲话(二)》、《十四年的“读经”》、《碎话》等杂文,支持他们反对胡适、章士钊、陈西滢等人的斗争。杂文内容包含了重新提倡“思想革命”,寄希望于知识青年,揭露和批判了胡适、章士钊、陈西滢等人“正人君子”的嘴脸等,这在鲁迅思想发展上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7.
孔庆东的博文内容丰富多彩,颇为全方位地反映了时下的社会生活;文体多种多样;语言质朴而又典雅、含蓄蕴藉而又幽默诙谐,注重并善于运用形象化的手法及修辞手法;"诗"与"思"并重或有机统一;可以说是别一种形态的鲁迅杂文。  相似文献   
78.
司马相如《长门赋》、班婕妤《怨歌行》《自悼赋》以及左贵嫔《离思赋》四篇汉晋宫怨诗赋,向人们昭示了古代宫廷女性,尤其是宫妃几难避免的生命悲剧。四篇诗赋在古代宫怨文学的建构中提供了经典的范式,形成望幸、忧宠、自悼、思亲四个情感主题,在中国宫怨文学情感与主题史上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奠基作用和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79.
鲁迅一生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仅搜画、藏画,编辑出版了诸多中外画册,而且在文章、序跋、书信中阐述了自己对绘画的一系列主张。真实观,是鲁迅论绘画的基本观点,这一观点由三个相互关联的子观点构成,这就是常态的真实观、特性的真实观和精神的真实观。这些观点,既是鲁迅在现实主义原则基础上提出的,也是鲁迅在对各种与现实主义原则相悖的绘画现象的批判中构建的,所以,它们既有自己质的规定性,又有相应复杂的内容,需要具体辨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80.
通过对<孔乙己>、<阿Q正传>等小说中主人公在思维中出现的逻辑混乱、矛盾和错误的分析,指出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中,善于运用人物自身在言行和思想上的逻辑错误与逻辑矛盾来揭示人物思维特征,刻画人物性格;善于把小说人物置身于充满矛盾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中,揭示造成人物性格的社会根源,从而试图说明抽象思维在文学创造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