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37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71.
《现代》杂志先后由施蛰存、杜衡、汪馥泉任主编。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刊物,其与鲁迅有着紧密的联系。鲁迅不仅时刻关注着它的发展,还积极为其撰稿:积极开展对“第三种人”、“小品文”的文艺论争;借萧伯纳访华,揭露文化界的伪善;通过翻译外国文学的实践表达自己的翻译现;悼念“左联”五烈士,控诉国民党的恶行。《现代》显示着它的独特性,与现代文学、作家一同丰富着文学史进程。  相似文献   
72.
探讨了“六书”中的次第问题。认为“象形”应置于“指事”之前,“假借”应置于“形声”之前,“会意”也应置于“形声”之前。所以,除了“转注”的“五书”的次第应为: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  相似文献   
73.
2008年《呐喊》、《彷徨》研究中,部元宝、吕周聚、李今的《狂人日记》研究,宋剑华的《药》研究,郭小东的《祝福》研究,皆能新人耳目,启人深思;《野草》研究出现了一个不可多得的高潮,吴康、李玉明、汪卫东的阐释极为精彩;邓国伟的《故事新编》研究,毕绪龙、郝庆军的鲁迅杂文研究,均可称得上别具一格;符杰祥的早期文言论文研究,甘智钢的《两地书》研究,陈平原的《长安的失落与重建》,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74.
<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一文,对以鲁迅为首的中国现代作家从人格到作品都给予了批判和否定.其论断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当今文坛大捧大贬文风的表现,是不能任其发展的.我们需要严肃认真的文学评论.以鲁迅为首的中国作家是不容否定的.  相似文献   
75.
“摩罗诗力”和“现实战斗精神”是鲁迅文艺思想之核心,它们既是鲁迅在西方近现代文学思潮影响和新文学发展实际基础上的独特创造,也是对《文心雕龙》中“风骨”这一民族审美理想的继承和发展。二者之间既有差异又存在相通之处,证明现代文学批评与传统文论之间具有割舍不断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76.
在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以诗而闻名,其实,他的散文成就不在诗之下.他的散文数量大、发端早,意象独特,舒卷自如,自成一体;情感浓郁,意境幽远,节奏明快,行文洒脱,开一代风气.  相似文献   
77.
傅兰雅的《译书事略》立足于动态语言观与可译性的辩证关系,详述了江南制造总局的译书之法,厘定了科技术语的翻译原则,是晚清科技翻译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徐光启译《几何原本》早于傅氏撰写《译书事略》近280年,但是徐氏对“平面图形”相关概念的处理以及对中国传统数学词汇的扬弃与傅氏对科技术语翻译的要求却是高度一致,是对傅氏翻译思想的跨时空注脚。翻译主体自身条件的差异和时代背景的不同又使得两人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稍有偏侧,若将徐、傅二人置于对方之境遇,恐怕前者亦会对我国的科技翻译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后者亦会对《几何原本》中的数学术语采取同样的处理方式,可谓两者易时易地亦然。  相似文献   
78.
鲁迅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优秀继承者,有关中国小说史以及对古典旧籍的整理、校对工作都显示了他在古典文学领域的修养和成就。魏晋是一个文学自觉、思想解放的时代,鲁迅对魏晋时期的名士,他们的文学创作,以及魏晋风度都表现出格外的推崇和欣赏。  相似文献   
79.
高旭是清末民初时期一位关心国事、思想活跃的知识分子,他接受了无政府主义、女权主义和进化论等外来思想的影响,而他接受这些思想都与日本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正表现了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动与邻国日本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相似文献   
80.
在传统的“归乡叙事”中,对故土风景和人事的回忆和描述是故事的主题。鲁迅因循《故乡》中残旧破碎的“风景’’确立自己的启蒙者角色,并呼应其内心的悲痛和焦虑。《白狗秋千架》中的莫言则在传统的“归乡叙事’’之上,更多地复原故乡“风景”的多面之相,不仅消解了启蒙的意味,在更深的层面上,展示了故乡旺盛狂野的生命力。联系两部作品产生时的历史语境,可以一窥“怀乡人”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