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88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府中日记》和《留美日记》是徐志摩的两种“未刊日记”。它们的面世填补了徐志摩特定时期生活、信仰和思想的空白。它们是探求诗人内在精神结构的重要“介体”,也是“徐志摩研究”新的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52.
六安南乡的陈姓,据《陈氏宗谱.原序》说:"祖籍徐氏江西进贤县旧族也。"《再修谱序》也说:"吾徐氏肇自江西进贤县。"而《三修谱序》说:"明大将军讳达,佐太祖定天下,以功封魏国公,赠中山王。世子辉祖袭爵,以不从靖难之乱,失成祖意,废弃终身。生子五,曰仁、曰义、曰礼、曰智、曰信,仲智公迁六安,六之徐氏自是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作者考证了其中的缘由。  相似文献   
53.
诗文本是文人抒情言志的工具,在徐渭的写作过程中却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自然而然地抒写生活遭遇所引发的各种感情,即通常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另一种是碍于人情和生计,不得已代人撰写诗文,即所谓的"本无是情,而设情以为之"。  相似文献   
54.
斋林·旺多和许渊冲作为当代两位翻译大家,在出身、经历方面有很多共同点,决定了二人翻译思想具有很多惊人的相似性。文章总结了他们在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原则和方式及翻译本体论等方面的异同点,认为这些翻译思想都是从长期的翻译实践中总结出来,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强调二者相似共通的翻译理论对当代翻译实践有很现实的指导作用,二者的比较可进一步丰富藏汉语翻译思想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5.
中大通四年至中大通六年之间以萧纲为中心的一次或几次宴游唱和的作品是《玉台新咏》编纂的开始,此时徐陵任职为东宫抄撰学士。徐摛当时在新安太守任上,没有参加唱和,因此也就没有作品编入《玉台新咏》。此书七、八两卷的作品当不是梁代宫体诗的选集,而是萧纲某次或某几次唱和的结集。  相似文献   
56.
在徐小斌的《羽蛇》中,以语言文字描绘的一幅幅画面贯穿了整个文本。在有形的想象中,这些“画面”成为文本中的“无形之文”。这些画面由陆羽与陆绫所作的画组成,纵横交织,充满了现代主义绘画艺术的意味。它们是《羽蛇》的象征隐喻点,也是解读文本深层意蕴的语言符码。《羽蛇》中的画的隐喻意蕴体现为三个方面:女性自我性别的体认;男权框定的覆灭;相对融合中的绝对对立。  相似文献   
57.
宗教救赎意蕴是许地山小说表现出来的重要特质。深沉的宗教救赎意蕴或隐或显地贯穿在其小说创作的始终。从早期理想化的宗教救赎意蕴到中期隐含于现实中的宗教“潜救赎”意蕴,到最后新宗教救赎意蕴的确立,这是许地山小说宗教救赎意蕴流变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58.
徐志摩自由随性的创作态度,充分表现了诗歌之美,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考察其语言的特质和特性,揭示了其诗歌语言的特殊魅力,挖掘了其对白话文发展和白话文语言理论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59.
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廖燕在韶关从三藩之乱平复下来之后。与一位李姓知府有过一段交往。经考证该李姓知府是李复修,而不是李煦。李复修,康熙十六年(1677)至康熙十七年任韶州知府。他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对满清的统治心怀不满,这一点与廖燕相同。由于共同的政治倾向,他们很快成为知己,李复修对廖燕十分赏识,廖燕对李复修也十分感激。  相似文献   
60.
旨在说明“几何”一词是徐光启、利玛窦译自拉丁文Magnitudo一文,因此,“几何原本”应理解为“量的原理”,或“计量之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