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88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徐光启是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一生数学成就卓著.他在<几何原本>的翻译和西方科学方法论在中国的倡导等方面,虽劳神费思,最终却收效甚微.可以说,明清之际近代数学的东渐既是一种技术意义下的"工具",也是与我国固有传统文化极不相同的一种文化.  相似文献   
202.
徐利治提供了他自留学英国(1949年7月至1951年9月)、回到清华大学(1951年9月)及遭逢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与王湘浩和江泽坚等在东北人民大学创建数学系期间(1952年9月至1958年8月)的许多新史料.从中不仅可以看到其学术活动的一些细节,而且可以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一些知识分子创立高等数学教育机构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203.
北京图书馆收藏着一本手抄本《定法平方算术》,因其署名"徐光启著",故被多人提及并影印出版。本文通过与《数理经蕴》对比和研究指出,《定法平方算术》并非徐光启所著,而是他人从《数理经蕴》中摘抄的两节内容。  相似文献   
204.
徐樾诗歌想象奇特,同时运用比喻、夸张等多种表现手法巧构佳境,蕴含一种奇伟之气,体现了奇豪的诗风。徐樾善于对现实作典型艺术概括,同时将主观态度寓于客观叙述之中,运用细节状物表情,他的诗是对中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徐樾将他的感情寄于诗中,注重炼字遣词,其诗歌语言自然而鲜明生动。  相似文献   
205.
徐小斌是一位很有特点的作家,在她的中短篇小说中,我们总能感到很浓厚的迷幻色彩。徐小斌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可分为妖化、神化、妖化与神化相结合这三类,通过这三类女性人物形象的探讨,展示了徐小斌作品浓郁迷幻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6.
苏轼一首题为《世传徐凝瀑布诗云一条界破青山至为尘陋又伪作乐天诗称美此句有赛不得之语乐天虽涉浅易然岂至是哉乃戏作一绝》的七言绝句诗,因为褒李白而贬徐凝曾引起一场争论颇久的聚讼公案。但是,如果从经典诗学的角度认真研究苏轼对李白的总体评价,苏轼对李白诗风的继承,苏轼和李白审美欣赏的心理共鸣,李白和徐凝二诗的优劣,就不难发现苏轼褒李白而贬徐凝完全符合东方式的神似批评标准的。  相似文献   
207.
胡桃属一新变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表了胡桃属一新变型,即罗甸小米核桃(Juglans regia L. f. luodianense Liu et Xu)。与普通核桃(J.regia L.)的主要区别表现在:果实直径小且稳定(3~4cm);复叶上的小叶数(7~13片)及侧脉(13~17对)多;花期(3~4月)与果期(9月)提前。  相似文献   
208.
符晓 《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496-1500
徐大纯是一位当今美学研究界普遍忽视的美学家,但是其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地位却相当之高。《述美学》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一篇比较重要的文章,从多个方面介绍了作为学科的西方美学,同时对现代美学学科体系的建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9.
明清之际被陈维崧称为“南宋后闺秀第一”的女词人徐灿,在其《拙政园诗余》的99首作品中,有48首以“雨”牵“愁”的词作,足见徐灿对其钟爱有加。从徐灿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来分析此类作品的创作缘由,并进一步将其雨愁作品进行分类,做更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10.
动词“须”经历了“助动词-副词-连词”的语法化历程。在“须”的语法化过程中,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均起着重要作用。从动词“须”到助动词“须”,演变机制主要是扩展,表现为句法结构的复杂化、名词和动词的次类变换;助动词“须”继续语法化的动因是回溯推理以及语义预设。就语义模式而言,“须”是沿着“道义-认识”的路径发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