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88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竞赛论"是许渊冲教授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一部分,该理论充分彰显了许的译者主体性。许渊冲在翻译实践中不仅与原作及其作者竞赛,与同行及其译本竞赛,还与自己及其旧译竞赛。不同类型的竞赛是为了能更好地再现原作。  相似文献   
122.
将日本内阁文库所藏《割圆八线互求法》与梅文鼎《平三角举要》进行比对,指出前者是在学习后者的基础上成书的,而另一本藏于日本的中算书《八线互求法》完全抄自《割圆八线互求法》,书上写有"徐光启校阅"字样,纯属托名之举。  相似文献   
123.
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重视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环鄱阳湖经济圈的构建也必须重视环鄱阳湖文化的发掘、继承和创新。环鄱阳湖文化主要由其水文化构成和支撑。陶渊明和许逊是环鄱阳湖水文化中两个杰出代表。其人格张力仍是当前进行经济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24.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是中国稀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建立并发展了稀土串级萃取理论与工艺优化设计,为中国稀土工业获取高纯度的单一稀土元素作出贡献,实现了中国稀土产量的飞跃,被国际稀土界称为“中国冲击(China Impact)”。通过徐光宪对其进行稀土萃取分离研究与应用的自我回顾,反映了科学家、政府和企业在稀土分离研究、分离工艺和稀土产业的发展等领域扮演的不同角色,稀土萃取分离研究在本土取得创新的方式,以及稀土产业缺乏专利保护遭遇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5.
川西新场气田须二气藏为典型的低渗致密碎屑岩气藏,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气水分布十分复
杂,束缚水含量较高,气层、气水同层电阻率界限模糊不清,测井解释往往造成很大误判。针对这一难点,应用基于粒子群
算法(PSO)的核主成分分析与支持向量机(KPCA–SVM)模型进行气水层识别。模型先通过核主成分分析(KPCA)进行
非线性属性变量提取,再将提取的属性变量作为支持向量机(SVM)的输入变量,在识别过程中利用粒子群算法(PSO)寻
优,最终实现气水层识别。将模型应用于新场气田须二气藏气水层识别,识别结果符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26.
江南才媛徐灿,以目睹社会现实的板荡与人生经历的坎凛为触发点,呕血泣吟,将国破家亡的感慨与起伏不平的遭际写入词中,直面描写所发生的历史悲剧,真实抒写个人在明清鼎革之际沧桑巨变中的内心矛盾与双重情感,并以博通古今的学识与真知灼见的才情将这种“缘事而发”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其词悲情痛悼,立意深邃高远,风格沉郁清雅,突破女性闺阁生活的纤细感受,彰显出景情理兼备且活化历史经典而磅礴八极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7.
本文对我国著名数理统计学家许宝騄先生的品格、治学态度、求实精神以及工作作风进行了追叙,作者最深的印象是:他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学生的真切关心,在他身上,很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28.
以徐渭先生的时代思潮和人生境遇为背景,以徐文长的绘画作品及画论观点中认识其以抒发主体性灵为风格的艺术创作过程,探究其思想观点蜕变于明式旧习的个性化审美倾向,追求“游戏笔墨,放逸天成”精神境界和笔墨技巧上“不求形似求生韵”的诗性化艺术样式。真正领略到徐渭“独辟”的文人画风格和不擅时事“重本色”的痴文人的人格化魅力。  相似文献   
129.
颛顼大帝和洪荒时代的北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颛顼大帝是中国远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史学典籍和学者一直把这支文明的起源定位于山西、四川、河南、安徽乃至浙江.本文从文化人类学角度,以考古、神话、民俗、语言、文字诸学科互相参证,从远古中国北方民族生存状态的整体出发对历史旧籍作了反思性解读,认定这一文明起源于北方辽西,它的考古学背景应是红山文化及前红山文化,与阜新查海遗址渊源甚深.  相似文献   
130.
徐悲鸿艺术特点与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悲鸿的一生和艺术,总是和中西文化密切相关。从徐悲鸿的创作分期,不难看出,其在中西文化认知程度上和艺术特点上,存在着差异。早期,国画启蒙,临西洋画片,其作品特点是受西画的间接影响,并无纯正西洋味;留学时,国画作品非常少,已具有西画写实技巧;归国后,是徐悲鸿最重要的时期,他力倡用西方写实主义方法改造中国画,正是这种实践,造就了20世纪中国画坛的主流画派;新中国时期,他的艺术又与时代紧密相联,其写实主张与从苏联引进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并为一体,从而确立了徐悲鸿在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