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88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马伶 《科技咨询导报》2010,(33):149-150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而如何提高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创新性和实效性则是此项工作的核心问题.加强徐特立纪念馆的建设及宣传工作,是开展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特色形式和有效途径,更是深化徐特立研究的有效推动力.  相似文献   
102.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是许渊冲教授的中诗英译理论。该理论中的"创"字彰显了许的"创译"观。他运用"三化"法,巧用创造性翻译,凸显译者主体性,让读者"乐之",让文学翻译发展成为接受语中的翻译文学。  相似文献   
103.
1995年的《红与黑》汉译大调查实际上是关于以许渊冲为代表的中国翻译理论“再创造论”与披着西方翻译理论外衣的虚假的“等值翻译”理论优劣的调查。中国一些理论家将西方翻译理论核心术语equivalent/equivalence(相似或相当)误读和误译成“等值”而产生的所谓的“等值翻译”理论。大调查的组织者用披着西方翻译理论外衣的“等值论”假理论打败了中国的“再创造论”真理论。1995年的《红与黑》汉译大调查在翻译理论界产生的负面影响必须清除。  相似文献   
104.
许穆夫人在《左传》中的出场仅见于闵公二年不足十个字的叙述,但她的出现却关系到卫国的生死存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救卫国于水火的作用。同时,她的人生光彩也是在卫宣公无耻的新台之行和卫懿公无稽的好鹤亡国的灰暗背景之下展现的。  相似文献   
105.
随着骈文的加速发展,大约自梁中后期至陈代,基本达到成熟阶段。成熟期骈文的代表作家首推徐陵、庾信,其骈文属对精工,辞采富艳,用典繁密,声律谐美,对四六隔句对的运用也极其娴熟。至此,文人对各种骈体形式技巧的追求可谓无以复加。  相似文献   
106.
才子佳人之配,作为文人士子理想的择姻模式,渊源久矣。明清以降,大量闺阁女子涌现文坛,才子佳人式婚姻亦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化作现实。虽才子已不尽金榜题名、仕途畅达之才子,佳人亦非尽才色绝代之佳人,却因其真切温存的情谊,同样构筑了一幅幅现实而精美的人生画面。与传奇小说不同,此婚姻模式并不具有宣扬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意义。反之,女性才华的提升在某种意义上巩固了传统婚姻模式,一定程度弥补了士子寻求心灵伴侣之需求。  相似文献   
107.
徐志摩是"五四"时代的文化英雄,是审美启蒙思潮的旗帜人物,而"徐志摩现象"是一个典型的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徐志摩热与冷的变化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的选择,而当前影视界、文化界存在的"徐志摩热"是对徐志摩的严重误读,对徐志摩严肃的阅读,发掘徐志摩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文化价值有待真正深入.  相似文献   
108.
徐坤以90年代知识分子和城市女性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评论的热点集中于她对知识分子精英形象的批判解构的后现代性质,并对此类题材作品呈现的反讽、调侃、幽默的语言风格予以肯定;对她90年代中期以后的女性题材创作,多肯定其对城市女性的生存和精神困境体现出的人文关怀。而对此类题材呈现出的诗意温婉的语言风格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109.
朱世杰《四元玉鉴》是中国传统数学的杰作之一。清代数学家沈钦裴、罗士琳(1789-1853年)、戴煦(1805-1860年)分别为之补演细草。其中,罗士琳《四元玉鉴细草》三卷(1835年)影响最大。文章依据罗草逐题演算,指出《四元玉鉴》原文尚有十一题存在失校、误校及存疑等问题,同时参考沈草、戴草予以校改和说明,并对卷下之六的五个题目的校改,提出新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0.
汉初,“辞赋盛于藩国”,梁孝王门下的“梁苑集团”就是一个以辞赋创作为主的学集团,它曾发发了辞赋史上的第一创作高潮,为汉初辞赋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梁孝王携诸士入朝及司马相如游梁的时间,就是梁苑集团定型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