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6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63篇
系统科学   34篇
丛书文集   29篇
教育与普及   12篇
理论与方法论   9篇
现状及发展   16篇
综合类   2533篇
自然研究   2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79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156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川西乡城-稻城-得荣地区遥感信息与矿化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西乡城-稻城-得荣地区成矿地质条件良好,是斑岩型铜矿的重点勘探区域.以ETM 图像数据为信息源,运用比值变换和主成分分析技术,进行数据融合和图像增强处理,提取构造和近矿围岩蚀变信患;通过与矿床(点)、地球化学异常等信息叠加,开展川西地区与云南中旬地区重要斑岩成矿带蚀变、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等综合信患的对比研究,根据物探、化探、遥感的解译成果圈定成矿远景区.因此在遥感信息中提取直接找矿信息(控矿构造和蚀变信息)是有效、经济、快速的地质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882.
根据大量的区域地质、钻井、野外露头等资料,对广东三水盆地自垩纪地层进行了构造层序研究,划分出一个盆地充填层序,两个构造层序和4个层序;在构造层序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压缩法和瞬时作图法,以层序为编图单元,编制了三水盆地白垩纪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系统地阐述了三水盆地白垩纪不同时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根据不同时期的岩相古地理展布特征,将白垩纪三水盆地的沉积充填分为早白垩世的底部粗碎屑进积和晚白垩世的首次湖泛两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883.
川西北天井山构造泥盆系古油藏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川西北地区进行地表油砂资源调查过程中发现天井山构造下泥盆统平驿铺组石英砂岩中存在古油藏.通过剖面调查,古油藏分布受控于构造,为背斜油藏.样品分析结果,砂岩储层孔隙度为3.68%~14.96%,渗透率高达(0.073~562.08)×10-3 μm2.对比认为古油藏的油源可能来自下寒武统和下志留统黑色页岩二次成油,经印支运动形成的逆断层运移至下泥盆统平驿铺组的古构造圈闭中.该油藏发现表明,天井山古隆起带由于形成早,处于大规模成油期;后期虽有改造,但埋藏相对浅,是形成该古油藏的关键.综合分析认为天井山古隆起带是寻找浅层油藏或地表油砂矿的重要目标区,同时该认识也为四川盆地其他地区进行石油勘探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84.
济阳坳陷孤岛碳酸盐岩潜山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阳坳陷孤岛潜山最早形成于中生代.在新生代拉张环境下,由于孤西、孤南和孤北断层的夹持,孤岛潜山持续凸起,至馆陶组沉积期才被地层全面披覆形成潜山披覆构造.孤岛潜山下古生界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长期处于隆起状态,受风化侵蚀和大气淋滤作用的影响,岩溶作用广泛发育,形成了奥陶系八陡山组或上马家沟组碳酸盐岩风化壳储层和多套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内幕储层.孤岛潜山处在渤南、孤北和孤南洼陷之间,长期为油气的指向区,孤西断层、孤南断层、孤北断层、不整合面及裂缝系统为油气运移提供了有利的疏导体系.但潜山顶部存在一个"天窗",使得油气不能大规模聚集.  相似文献   
885.
研究川西拗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第四段致密砂岩中高岭石的发育特征与形成机理,探讨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铸体薄片、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测试以及物性资料等,结果表明须四段自生高岭石呈书页状、蠕虫状,主要分布在深度小于3.8 km的须四段中上部;高岭石的形成与长石的溶蚀有关:(1)大气淡水和煤系地层酸性水使得长石在早成岩阶段发生了第一期溶蚀,形成了自生高岭石;(2)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和地温的升高,部分高岭石与临近的残余钾长石发生反应形成了伊利石。自生高岭石及其伴生矿物伊利石有利于须四段储层的孔隙发育;但它们阻塞了孔喉、降低了储层渗透率,不利于油气的运移。  相似文献   
886.
四川盆地下组合张性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盆地拉张断裂在地震资料中的识别研究,印证了晚元古-早古生代盆地处于张性构造作用环境。结合川中地区新老探井地层对比,提出存在早寒武世拉张槽的观点。使用四川盆地钻至寒武系和震旦系的探井约束解释覆盖全盆地的二维、三维地震资料后,以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和沧浪铺组3套地层总厚度展布特征,揭示了拉张槽在平面上为近南北走向;确定了四川盆地早寒武世拉张槽两侧边界(断裂)东陡西缓的特征,中段呈箕状拗陷构造形态。以其展布中线区域,命名为绵阳-乐至-隆昌-长宁拉张槽。  相似文献   
887.
通过总结和综合分析四川叠合盆地油气富集的控制因素——原始生烃条件、古油藏发育特征、保存条件、构造特征以及油气成藏等多方面资料,结果表明四川叠合盆地有7套烃源岩,除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上二叠统龙潭组外均为油系烃源岩,总成烃潜量达4 263.1×1012m3,曾形成过多个层位的古油藏,且古油藏曾经历过深埋藏过程。深埋高温作用使得四川盆地内海相地层中一切能生成天然气的有机质均充分而完全地转化成天然气,致使有机质成气率极高。盆地内的保存条件优越,特别是中下三叠统膏盐岩盖层是重要的区域盖层,封盖性强,致使其下的油气不易逸散。盆山结构是控制油气富集的另一重要因素,突变型盆山结构在盆地内的变形弱,保存条件未遭大规模破坏,有利于喜马拉雅期构造变动时油气的保存和聚集;渐变型盆山结构在盆地内的变形较强,构造变化大,保存条件被不同程度地破坏,不利于喜马拉雅期构造变动时油气的保存。因此,四川叠合盆地油气富集的主要原因(一级控制因素)是烃源充足和保存条件佳。除四川盆地外的广大南方地区,烃源仍较充足,但已剥蚀掉中下三叠统膏盐岩区域盖层的地区,其保存条件较差,不易形成大规模的常规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888.
滇西锡矿带地质特征与成矿构造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滇西锡矿带矿床的野外地质特征、区域地质演化、时空分布、地球化学特征、成因、物质来源与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等方面的研究,综合探讨滇西锡矿带的成矿地质特征与区域成矿构造背景,并浅析其找矿前景。结果表明滇西主要锡矿床类型为云英岩型、热液脉型和矽卡岩型;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花岗岩体与锡矿关系最为密切;含锡岩浆岩主要是富硅、富碱、基性组分低及高分异的深层重熔型花岗岩;同位素年龄资料显示,锡矿床主要形成于110~50Ma B.P.,与中—新特提斯封闭碰撞时期吻合。结合三江多岛弧盆-碰撞造山构造演化分析,认为滇西地区锡矿床及成矿花岗岩主要形成于陆-陆碰撞体制。  相似文献   
889.
油页岩的含油率是油页岩工业品质评价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其计算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炼油适宜性的有效确定。鉴于岩心测试成本较高、且不连续等因素,本文充分利用测井资料和含油率室内化验分析资料,在含油率化验分析资料归位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优选了含油率的敏感性测井参数,采用BP非线性神经网络技术构建了研究区的含油率多测井参数预测模型。含油率预测结果表明,该法能够较好地对研究区内的油页岩含油率进行有效预测,可有效弥补实验室测样的不足,并为利用研究区测井资料进行油页岩工业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90.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发育多套富含有机质泥页岩,勘探实践表明页岩气勘探前景良好。裂缝研究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研究的重要内容,其对页岩气勘探选区、压力造缝等具有指导作用。笔者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心观察、铸体薄片等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裂缝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裂缝控制因素。分析了研究区三种不同尺度的裂缝:露头节理(裂缝)、岩心裂缝、微裂缝。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丰度、矿物成分、岩性是裂缝发育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