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6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63篇
系统科学   34篇
丛书文集   29篇
教育与普及   12篇
理论与方法论   9篇
现状及发展   16篇
综合类   2533篇
自然研究   2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79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156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敦煌西湖湿地演化趋势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敦煌盆地西湖国家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利用3期次TM卫星遥感数据(1990,2000,2010年),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了研究区湿地遥感解译标志,通过遥感影像处理、空间变异分析、土地覆盖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信息等研究方法,获得了湿地萎缩的原因、演化趋势及环境效应.提出了盆地内调整产业结构、农业高效节水、提高人口素质、外流域调水及加强水资源管理等几个方面采取保护对策,对于实现敦煌盆地地下水位逐步恢复、西湖湿地发挥绿色屏障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872.
运用生态地质学系统方法,通过对敦煌盆地内生态地质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存在月牙泉湖水位下降、天然绿洲和湿地萎缩,以及土地盐渍化、沙漠化等缓变型地质灾害.结合干旱区生态特征分析认为农业生产与水系统循环密切关联,水土平衡矛盾是主要控制因素.恢复敦煌河道自然水循环系统,建立合理水土的开发利用方式,是缓解盆地内上述地质环境问题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873.
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宽行少耕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的生产实际,在总结农民经验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畦灌玉米宽行少耕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提出了关键技术的具体指标,分析了增产增效的主要机理,并对模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该模式兼具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西辽河平原及其相似地区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74.
油气储层中不同时期所充填的矿物和流体包裹体可以揭示油气的成藏过程。四川盆地高石梯构造震旦系灯影组储层至少有3期矿物充填:白云石→沥青→石英/白云石+石英。早期的白云石中富含油包裹体;晚期的石英中富含液态甲烷包裹体,烃类包裹体的捕获压力为79.4~98.12 MPa,压力系数为1.35~1.88,显示超压特征。现今气藏的压力系数为1.06~1.13。高石梯气藏具有多期成藏特点,属于构造调整气藏。其可能的成藏过程为:二叠纪-三叠纪末期,古油藏形成;侏罗纪-晚白垩世,古油藏中的石油在原位开始裂解形成超压古气藏;喜马拉雅早期,古气藏向资阳-威远方向迁移和被破坏;喜马拉雅中晚期,磨溪地区的古气藏迁移调整至高石梯地区重新成藏。在调整成藏过程中,气藏具有从超压向常压演变的特征。古气藏的破坏、侧向迁移和重新聚集成藏,可能主要受构造演化和构造高点的侧向迁移控制。  相似文献   
875.
四川盆地中部龙王庙组储层成岩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是油气勘探研究的重点层位。根据钻井资料、测井数据、岩心观察、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碳氧稳定同位素和主元素等分析,对龙王庙组储层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为颗粒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是龙王庙组主要的储集岩性,成岩作用主要有建设性、破坏性和保持性。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包括溶蚀、破裂和烃类(有机酸)充注作用,破坏性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和压溶作用,保持性成岩作用主要包括胶结、白云石化和泥晶化作用。揭示了颗粒滩微相是龙王庙组优质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基础条件,海水白云石化、准同生期淡水溶蚀和烃类(有机酸)充注作用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76.
川西乡城-稻城-得荣地区遥感信息与矿化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西乡城-稻城-得荣地区成矿地质条件良好,是斑岩型铜矿的重点勘探区域.以ETM 图像数据为信息源,运用比值变换和主成分分析技术,进行数据融合和图像增强处理,提取构造和近矿围岩蚀变信患;通过与矿床(点)、地球化学异常等信息叠加,开展川西地区与云南中旬地区重要斑岩成矿带蚀变、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等综合信患的对比研究,根据物探、化探、遥感的解译成果圈定成矿远景区.因此在遥感信息中提取直接找矿信息(控矿构造和蚀变信息)是有效、经济、快速的地质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877.
根据大量的区域地质、钻井、野外露头等资料,对广东三水盆地自垩纪地层进行了构造层序研究,划分出一个盆地充填层序,两个构造层序和4个层序;在构造层序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压缩法和瞬时作图法,以层序为编图单元,编制了三水盆地白垩纪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系统地阐述了三水盆地白垩纪不同时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根据不同时期的岩相古地理展布特征,将白垩纪三水盆地的沉积充填分为早白垩世的底部粗碎屑进积和晚白垩世的首次湖泛两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878.
川西北天井山构造泥盆系古油藏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川西北地区进行地表油砂资源调查过程中发现天井山构造下泥盆统平驿铺组石英砂岩中存在古油藏.通过剖面调查,古油藏分布受控于构造,为背斜油藏.样品分析结果,砂岩储层孔隙度为3.68%~14.96%,渗透率高达(0.073~562.08)×10-3 μm2.对比认为古油藏的油源可能来自下寒武统和下志留统黑色页岩二次成油,经印支运动形成的逆断层运移至下泥盆统平驿铺组的古构造圈闭中.该油藏发现表明,天井山古隆起带由于形成早,处于大规模成油期;后期虽有改造,但埋藏相对浅,是形成该古油藏的关键.综合分析认为天井山古隆起带是寻找浅层油藏或地表油砂矿的重要目标区,同时该认识也为四川盆地其他地区进行石油勘探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79.
济阳坳陷孤岛碳酸盐岩潜山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阳坳陷孤岛潜山最早形成于中生代.在新生代拉张环境下,由于孤西、孤南和孤北断层的夹持,孤岛潜山持续凸起,至馆陶组沉积期才被地层全面披覆形成潜山披覆构造.孤岛潜山下古生界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长期处于隆起状态,受风化侵蚀和大气淋滤作用的影响,岩溶作用广泛发育,形成了奥陶系八陡山组或上马家沟组碳酸盐岩风化壳储层和多套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内幕储层.孤岛潜山处在渤南、孤北和孤南洼陷之间,长期为油气的指向区,孤西断层、孤南断层、孤北断层、不整合面及裂缝系统为油气运移提供了有利的疏导体系.但潜山顶部存在一个"天窗",使得油气不能大规模聚集.  相似文献   
880.
研究川西拗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第四段致密砂岩中高岭石的发育特征与形成机理,探讨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铸体薄片、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测试以及物性资料等,结果表明须四段自生高岭石呈书页状、蠕虫状,主要分布在深度小于3.8 km的须四段中上部;高岭石的形成与长石的溶蚀有关:(1)大气淡水和煤系地层酸性水使得长石在早成岩阶段发生了第一期溶蚀,形成了自生高岭石;(2)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和地温的升高,部分高岭石与临近的残余钾长石发生反应形成了伊利石。自生高岭石及其伴生矿物伊利石有利于须四段储层的孔隙发育;但它们阻塞了孔喉、降低了储层渗透率,不利于油气的运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