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3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114篇
系统科学   30篇
丛书文集   105篇
教育与普及   2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1篇
现状及发展   45篇
综合类   264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183篇
  2006年   164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651.
采用腐蚀质量损失、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线性极化等测试手段,研究无光照、半光照及全光照三种实验条件对Q450NQR1耐候钢在干湿交替条件下腐蚀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光照对实验钢干湿交替腐蚀过程影响显著.实验钢在腐蚀前期(48h)腐蚀速率大小依次为半光照、无光照和全光照,腐蚀中后期(72 ~96h)腐蚀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半光照、全光照和无光照.腐蚀宏观形貌有明显差别,无光照时试样腐蚀产物呈淤泥状分布整个表面,有光照条件时腐蚀产物则呈颗粒状分布,但全光照条件时腐蚀产物颗粒更细且孔隙更小.另外,三种条件下腐蚀产物物相组成一致,但含量有所不同.线性极化测试得出96h极化电阻由大到小依次为无光照、全光照和半光照,这一结果与通过腐蚀失重得出的腐蚀速率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52.
董晋曦 《前沿科学》2011,5(1):32-48
现有实验均未直接证实光速与方向无关这一论断,几个天文实验反倒证实了与其相反的结论。因此作为狭义相对论基础的光速不变原理是存疑的。在此前的论文中,笔者从对已有实验事实进行的理论分析证明光速是可变的。本文所要论述的是,若光速可变成立,由此将会引出一系列与此相关的问题与结论:相对性原理不是普适的、绝对运动是可以探测到的、光速是既变又不变、可以建立一种以光速定义的绝对坐标系等等。这样,长期存在的由于要求相对性原理与光速不变原理并存而形成的似是而非的困惑局面将得以消除,物理学将会得到一次解放。应指出.本文所述光速可变在概念上与目前报道的光速随时间而变的VSL理论及超光速理论有本质不同(并不排除存在此类现象的可能),因为它涉及绝对坐标系这一更为根本的物理学问题。实验是检验真伪的唯一标准.建议国家主管部1"3在论证的基础上组织人力、物力对笔者过去发表的单程光速、往返光速可变实验方法进行实验.以验证光速可变是否成立。  相似文献   
653.
Fenton试剂和UV-Fenton试剂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Fenton试剂和紫外光(UV)_Fenton试剂联合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它们的处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是:H2O2量相当于COD耗氧值的1.5倍(即H2O2为0.96g/L)、pH值为3、FeSO4·7H2O的浓度为3.6×10-4mol/L(即100mg/L)、反应时间120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UV_Fenton试剂联合处理渗滤液COD去除率达71.5%,比Fenton试剂单独处理时COD去除率提高了13%。  相似文献   
654.
A simple, low cost method for mass production to enhance the light extraction efficiency of GaN-related LEDs was proposed. With appropriate process parameters, the nature lithography of nanosphere can be used to fabricate two- dimensional nanostructures, including the nanomesh ZnO layer, photonic crystal (PhC) patterned p-GaN, and patterned sapphire substrates. Based on preliminary results, the extraction efficiencies of LEDs with these nanostructures can thus be improved and the nature lithography is demon...  相似文献   
655.
氧化镁生产工艺的改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铵盐循环法存在镁的浸出效果不理想和废渣量比较多的问题,提出了以硫酸铵溶液和硫酸两次浸取方法制备氧化镁的新工艺,以轻烧镁为原料,对溶浸和Mg ∧2 碳化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如物料粒径、溶浸时间、碳化温度以及配料组成进行了研究,该工艺总的镁溶浸率和原料利用率分别达到95%和88%。废渣废放量小,所制的产品MgO含量在98%以上,质量达到了国家优级品标准,由于产生的酸性废渣和碱性工艺洗涤废水可以互相中和,因此废弃物排放能够满足环保要求。  相似文献   
656.
掺稀降粘是超稠油井筒举升过程中有效降低井筒摩阻的方式之一。针对现有的掺稀优化评价方法,本文根据掺稀工艺建立了超稠油井筒掺稀降粘模拟装置,通过和旋转粘度计测量结果对比,结果表明该装置能够适用于井筒降粘模拟测量。在此基础上,模拟不同掺稀比条件下的井筒粘度变化。对比结果发现,井筒掺稀降粘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沿着井筒流动,稀油不断分散稠油,降粘效率也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657.
以溶胶-凝胶法制得AgNO3掺杂的TiO2溶胶,选用铝合金为载体,采用提拉法制得Ag-Ti-O复合膜.以亚甲基蓝为目标降解物,评价了膜片的可见光光催化性能.用XRD、FT-IR、SEM等方法对膜片的理化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Ag-Ti-O复合膜对亚甲基蓝的可见光光催化降解表现出优异的活性,在AgNO3的添加量为8×10-2mol/L和拉膜次数为3次的条件下,对亚甲基蓝的脱色率可达98%;膜片重复使用8次,活性持续保持良好.  相似文献   
658.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Fe^3+掺杂量(ω0.00%~3.00%)的纳米TiO。光催化剂,利用TEM,XRD,UV—Vis等技术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以亚甲基蓝(MB)的脱色降解为模型,研究了在自然先条件下Fe^3+掺杂量对其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掺杂范围内,该纳米粒子的粒径随Fe^3+掺杂量的增加呈减小趋势;Fe^3+的掺入不仅可以控制TiO2由锐钛矿向金红石的转变,而且可以使该纳米微粒对光的吸收向可见区拓展;Fe^3+的适量掺入.可以显著提高纳米TiO2在自然先条件下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659.
Ultraviolet radiation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have been discovered by Johann Wilhelm Ritter in 1801. In this article, we study the reception of Ritter’s experiment during the first decade after the event—Ritter’s remaining lifetime. Drawing on the attributional model of discovery, we are interested in whether the German physicists and chemists granted Ritter’s observation the status of a discovery and, if so, of what. Two things are remarkable concerning the early reception, and both have to do more with neglect than with (positive) reception. Firstly, Ritter’s observation was sometimes accepted as a fact but, with the exception of C. J. B. Karsten’s theory of invisible light, it played almost no role in the lively debate about the nature of heat and light. We argue that it was the prevalent discourse based on the metaphysics of Stoffe that prevented a broader reception of Ritter’s invisible rays, not the fact that Ritter himself made his findings a part of his Naturphilosophie. Secondly, with the exception of C. E. Wünsch’s experiments on the visual spectrum, there was no experimental examination of the experiment. We argue that theorizing about ontological systems was more common than experimenting, because, given its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situation, this was the appropriate way of contributing to physics. Consequently, it was less clear in 1810 than in 1801 what, if anything, had been discovered by Ritter.  相似文献   
660.
目的对强度相等的对称两态叠加多模叠加态光场的不等幂次Nj次方H压缩特性进行详细研究。方法根据量子力学中的态叠加原理,并运用多模辐射场的广义非线性不等幂次高次压缩的一般理论,寻求适当的压缩条件。结果在一定的压缩条件下,上述对称两态叠加多模叠加态光场总可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的广义非线性不等幂次Nj次方H压缩效应。结论在一定的压缩条件下其压缩特性总是呈现出周期性的对称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