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2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57篇
系统科学   52篇
丛书文集   52篇
教育与普及   16篇
现状及发展   11篇
综合类   1649篇
自然研究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用人工合成油层水;在歧口18-1油田油层岩心上,进行了岩心速敏性流动试验.用人工合成油田海域内的海水和钻井过程中钻遇的馆陶组水层水为注入水水源,并在国内首次参照英国岩心水敏性评价方法,进行了岩心水敏性流动试验评价,同时分析研究了流出物颗粒含量和尺寸大小.观察分析了海水、水层水分别以不同比例与油层水混合时的结垢程度.本文研究为正确选择注入水速度和注入水水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2.
注水井不稳定试井问题属于油水两相渗流问题,建立了能够描述水驱过程的注水井试井解释模型。利用Buckley-leverett驱油方程可确定任意时刻的油水饱和度分布,代入差分方程可快速计算压力分布。根据关井时刻的压力和油水饱和度分布可以计算出关井后注水井的压力降。该压降涉及油水相对渗透率、注水时间、污染系数和井筒储存系数等因素。研制了一套实用的注水井压力降试井典型图版,简要介绍了根据上述理论编制的注水井压降试井分析软件的功能和特点,最后给出了应用本软件处理的实际例子。  相似文献   
83.
本文根据混合式热交换器和热平衡原理,提出了堰板水池式溴化锂制冷机测试台,并介绍了它的工作原理、设计计算和应用实例.通过计算和实践表明,这种测试台有明显的节能和减少报资的效果.  相似文献   
84.
本文应用模糊集理论,对长江马鞍山段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揭示了长江水质现状以及沿江城市对长江水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5.
本文应用单站多阶月自回归模型与空间分解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红水河梯级电站的多站月径流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应用动态规划法,以梯级电站的总保证出力为目标函数,计算了各梯级电站的最优死水位,並以实测系列对?这个随机模型所确定的水利参数进行了统计检验;並计算了这些参数的抽样误差.  相似文献   
86.
通过一组窄板小型焊接变形试验,证明了残余应力场对焊接构件的动态变形过程,因而也对焊件最终的残余变形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其机理为:焊接过程中力学熔池的运动干扰了焊件中原有残余应力场的平衡,引起焊件的附加变形。附加变形既改变了焊件高温区的压缩塑性变形,又改变了焊件冷却阶段的变形。  相似文献   
87.
水分胁迫对小麦叶片内源多胺的累积和乙烯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春小麦陇春10号Longchuen no.10各旱选4号Hanxuan No.4的幼苗为材料研究了-1.0Mpa PEG溶液胁迫处理对叶内多胺含量和乙烯产生的影响及品种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88.
甲壳素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通过羧甲基化反应制备水溶性羧甲基化甲壳素衍生物的实验,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比较.可溶性羧甲基化甲壳素衍生物在生产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相似文献   
89.
本文依据提出的拱坝应力稳定分析计算模式,对香溪口工程拱坝坝肩岩体情况,用三维有限元法进行计算机模拟分析,总结了软弱夹层对拱坝应力分配的影响,提出对软弱夹层的处理方法并讨论处理后它对坝体应力分配的影响。  相似文献   
90.
Decomposition of stumps in successive rotation of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 plantations was studied using a chronosequenee approac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ecomposition rate constant of Chinese fir stump was 0.02695 as calculated from Olson's model. The N content of stump increased during the first two-year decomposition. When the dead stump C/N ratio was 463.2 ± 27.3, the stumps started to release N. The pattern of P release was similar to that for N. However, K content of stumps showed a consistent declining trend over time during the whole decomposition. ^13C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with cross polarization and magic-angle spinning (^13C CPMAS-NMR) was used to analyse organic carbon (C) components in decomposing stumps. The ^13C CPMAS-NMR spectra of stumps displayed that stump was dominated by cellulose and hemieellulose. The spectra also showed the accumulation of intensity in alkyl C, aromatic C, and earboxyl C spectral regions, which was expected as the labile cellulose and hemieellulose components in O-alkyl C spectral region were selectively decomposed fir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