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19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28篇
综合类   72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对清末词人王鹏运的六首词作了较细致的说解,绎出半塘学辛,幽默不足;推尊词体,功在椠刻;庚子诸词,意境孤寒等特点,并从字句分析上探讨了王鹏运的一些创作心理与继承。  相似文献   
362.
几十年来翻译界对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褒贬不一,批判者认为"信达雅"理论不足取。常谢枫先生撰文《是"信",还是"信达雅"?》批评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自身存在缺陷,且给翻译事业带来危害,而"信"才是翻译的唯一标准。事实上,许多批判者都未能将"信达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更未能考量其历史背景,从而导致了理解偏差,误读了严复"信达雅"的本意并且忽略了"信达雅"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63.
周敦颐和王船山一个是理学的开山宗祖,一个是中国古代哲学集大成者,他们的德育思想有继承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三方面比较两者德育思想的异同,以期对将优秀传统德育思想运用于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64.
王国维作为一个国学大师,其文化天杰的生命精神特质崇高而伟岸,从"知与情的悖反"、"深刻的忧郁"、"修‘天爵’的求索者"、"真"与"真理"的精神"掐架"和"先行到死,向死而生"四个方面进行深度探示,从而揭橥王国维在天才与自杀之间"死"之本真文化心质。  相似文献   
365.
运用"抓四点"、"双手同轮"、"扫摇四点"、快速左右手"交替打抓"等"王派筝法"的新创高难技巧演奏古筝曲《喜奔那达慕》,可以使该曲风格更加形色迷人,令人耳目一新。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蒙古族少女骑着骏马飞奔那达慕盛会的喜悦心情、对美丽草原风光的无限热爱与极尽赞美之情、想念情人渴望相会的内心情感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相似文献   
366.
充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根据恩格斯、汤因比等历史学家的观点,独辟蹊径,从王忠嗣遭贬黜事件这一偶然性因素改变唐廷兵制入手,对安史之乱爆发原因重新论证,再次认识。旨在说明偶然性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历史的演进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67.
王船山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代宗师,在40余年的教学实践中,创立了自己特色鲜明的教育理论:重德教,坚持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服务的教育方向;重经世致用,践行培养“适时合用”人才的教育目的;重启发,倡导“学问思辩行”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68.
王鹏运作为"清季四大词人"之首和临桂词派的领军人物,其早期词学活动情况却隐晦不彰,且时见言人人殊。在原有常见材料的基础上,收集王鹏运所遗稿本所收诗词及其词友词作相关材料,对王鹏运早年在京城参加觅句堂唱和、中书词人唱和及在大梁参加诗词唱和的情况进行深入考察,勾勒出一代词人成长的较为明晰的轮廓。  相似文献   
369.
北京诗坛双子星座王家新和西川以其独特的诗歌创作及诗学思想,向人们呈现了别样的诗歌美学境界.这种独特性体现在他们的诗学及创作带有较为明显的精神超越性和信仰性追求,但是其诗作和诗学思想又具有较为深邃的现代主义风格.因此,作为1990年代以来的代表性诗人,他们较好地把现代主义艺术创新与神性信仰结合起来,从而接续上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的优良传统,又开拓了诗学的新境界.这可谓当代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汲取神性信仰的价值,以救治文学缺钙症的艰难努力的表现.  相似文献   
370.
王阳明在“阳明洞”隐居修炼后虽然表示要放弃遁世隐逸之念,“复思用世”,但实际上并没有从此真正放弃。相反,王阳明一生始终有较为浓郁的出世归隐之愿,它不仅成为其一生中的经常性的生活实践之一,而且已被当作其一己生命的根本价值取向之一,已形成为一种终生具有的“隐逸情结”。阳明中后期之隐及其进退之道可谓具有超世而不离世、绝俗而不离情的特征.具有融合儒道的意蕴.体现了一种儒道互补的人生观,也更为典型地表现出了其内在性格中的出世一人世的既矛盾又互补的性格结构及其潜意识中介入与超然的矛盾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